站內檢索
與星雲大師《八大人覺經十講》的智慧對談
《八大人覺經十講》是星雲大師早年一部重要的講經著作。本文則是作者「以智慧開悟及生活引導為閱讀的態度」,對於大師這部早期講經著作的解讀。
佛光山人間佛教管理智慧探微
佛光山自1967 年開山建寺以來,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這與星雲大師及佛光山教團的人間佛教管理智慧密不可分。精通佛法奧妙的星雲大師在揚棄傳統叢林建制的基礎上,立足於現代社會實際需求,創設諸多契合時代因緣並兼具學習力、執行力的組織機構,發展出以宗務委員會統攝五院十四會,這一卓有成效的管理體制,帶領佛光山教團僧信四眾,強力推動人間佛教的各項事業。伴隨著佛光山人間佛教宏偉事業的巨大發展,世人在驚歎之餘,普遍對佛光山的管理訣竅深感好奇。樂於為世人解惑的星雲大師,在總結多年的管理經驗時,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因果管理」、「心靈管理」等精妙理念。以心靈、因果這種新穎的管理視角,深入探究星雲大師及佛光山教團的管理思想,有利於眾多社會團體及現代企業,學習其先進的經驗智慧,這無疑具有極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人文與人間—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人文智慧
人文主義在其歷史傳統中堅持著重視人與人的發展的基本立場,人的發展和對人的重視,構成人文主義傳統的歷史發展的內在矛盾:對人的重視蘊含著發展人之優越性的要求;而人的發展就蘊含著對人的遠離。人文主義的歷史就在這種矛盾下得到展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一方面繼承和發展著人文主義傳統,一方面在對人文主義內在矛盾的把握和處理上,有著深刻的人文智慧。這種智慧體現在「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的主張中,體現在對僧信平等的宣導中,更體現在對佛性平等的強調與發展中;體現在對佛教偏離人文主義傳統部分的糾偏和超越中,更體現在對人文主義對立面的包容與消化中。理解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人文智慧,有助於人間佛教在實踐中不落兩邊,更有助於對那些人文主義的歧出發展,產生真正的認同、理解與包容。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安樂行思想初探
星雲大師以「法界融和」的「心」為思想基礎,構建起人間佛教「安樂行」思想,「三好、四給、五和」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分別是:(1)以「五和」為究竟的境界論;(2)以「三好」為主要內容的修行論;(3)以「四給」為融攝點的波羅蜜多關係論。大師的安樂行思想,是「發揮佛教智慧,提升個體生命,開發群體力量,轉化社會危機,創建人間淨土」之偉大的人類創新,和傳統天台宗的「自心淨土」安樂行思想相比,星雲大師的思想可以概括為「群心淨土」安樂行思想,是《法華經》之「安樂行」思想的繼承與深化,是現代僧人對佛陀教法的詮釋與豐富,是佛法在當代當根對機之實踐的展開。同時,《法華經》之〈安樂行品〉,為人間佛教提供最重要的大乘經證之一,從其入手進行聞思修,是理解星雲大師的學說與實踐的最佳途徑,是從「人」回歸「佛」的般若路徑,是融合「經—教—修」一體的最方便途徑。
滿口好話給人鼓勵
滿口好話給人鼓勵 Encourage others by speaking a mouthful of good words
要做個甚麼人?
要做個甚麼人? What Kind of Person Should We Be?
樂山樂水仁者居 有情有義智人心
樂山樂水仁者居 有情有義智人心 Pleasure in the Mountains and Waters is the Place of the Benevolent; Sentiment and Righteousness are in the Mind of the Wis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