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台灣佛教新史〉之十四——殖民時期本土教團的崛起(二)
前節談到台灣本土四大法派之一的基隆月眉山靈泉禪寺崛起,本節續談同樣是位於北台灣的台北五股觀音山凌雲禪寺。凌雲禪寺與超峰寺歸屬日本臨濟宗妙心寺派,而靈泉禪寺與法雲禪寺則歸屬曹洞宗,在彼此競爭又合作的關係中,逐漸成鼎足之勢。 觀音山凌雲禪寺,開山者雖為寶海和尚(?-1910),但卻成於本圓和尚(1883-1947),下面探討觀音山派在日本殖民時代崛起與弘傳過程。
清代之念佛禪
禪與念佛觀念結合的可能來自佛馱跋陀羅來朝之《達摩多羅禪經》所倡的「觀佛三昧」說,至五祖弘忍門下,產生另一種「念佛禪」法門. 而稱名,觀想及觀像,實相,此四種念佛法門均含攝禪與念佛二者,祇是主從不同。 其次,作者指出清代的佛教思想,少獨創性,於信仰方面徒具形骸,故於佛教史上,清代佛學少有可記載之事; 但作者提列部份具代表性的清代念佛法門著作,以明禪宗 (禪) 與淨土 (念佛) 的關係。 如周克復《淨土晨鐘》一書,明「淨土有益生前」,「淨土該戒定慧」,「淨土腳踏實地」說,以確定淨土念佛的實質性與必要性,其後,並陳列念佛法門. 再者,又將清代近三十本書中,專門收錄和載記念佛與禪的部份予以提列比勘. 結果認為,清代念佛與禪二法門乃彼此相攝相濡,但勢力互有消長。
景德傳燈錄之研究
本文筆者依序介紹景德傳燈錄的宗旨,性質,著者,內容,歷史價值及其在禪宗的意義. 可擇錄出下面幾要點: 一. 「景德傳燈錄」列有52世1701人之祖師名及其法系,語句,實為集大成之一種史傳書籍。 二. 其旨在傳述各祖師之禪機語句,為學人參禪研究之絕佳指針。 三. 「景德傳燈錄」雖以敘述史實方式,將師資相承關係記載下來,但對百丈以前之印度與中國諸祖師之記載,則與史實不符; 因此不可視為史傳。 但因唐末宋初禪門,以為全是史實而予採信,於是以世尊之傳燈相承說為本,而示說當時之參禪學道要諦,因此點,而景德傳燈錄,始有重視之意義。 四. 從「景德傳燈錄」所述內容,可稱上是部「禪宗概說」,是自宋以來,中國,日本之禪的主泉源,故在禪宗發展史上有極大意義。
禪宗在日本開宗立派之經過
從星雲大師禪淨之觀點探究其人間淨土之建構
星雲大師畢生致力於打造人間淨土,而他的禪宗與淨土宗觀點是他建構人間淨土的重要依據:禪宗是吾人在生活中實現人間淨土的主要實踐方法;淨土宗是規劃人間淨土藍圖的主要參考。進一步的說,星雲大師秉持佛法生活化及現代化的原則,將淨土宗思想適應新時代與新社會的步調,期望人間淨土是莊嚴的、富裕的、和諧的、慈悲的;而配合禪宗修行,調適身心,由個體而群體,由個人修養到社會互動,方有望建造人間淨土。
越南竹林禪之居塵樂道傳統——根據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視角的觀察
本文認為: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理論已經全面性地將佛教推進入了人間社會。本文據此考察了第十一到十四世紀越南禪宗竹林大士陳仁宗的「居塵樂道」主張,認為雖然社會環境不同、時代相隔甚遠,竹林大士也未曾將他的主張命名為人間佛教,但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的視角下,可以看出竹林大士居塵樂道的思想傳統與人間佛教有許多近似的方面。
蘇軾與辯才禪師之交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