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念的空間實踐及意義—以佛光大學海淨樓中的日常生活為中心
空間實踐是人在生活中對於空間的感知,佛光大學海淨樓中的生活世界,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念微觀、具體而又生動的實踐。這一空間中的生活既秉承「早晚功課」和「不作不食」的傳統叢林規訓,也秉持大師「共食、共住、共修,都是一家人」的理念,空間中的大眾以其身心體驗形成了經驗性的人地關係。大眾在實踐中,生產出空間意義、並形成內在的空間認同,將意義與認同的空間打造成「地方」。而這一「地方」秩序的維繫體現在:既有一定的信仰神聖因素,也有生活樸素情感的「禮物」流動,這是具有當代人間佛教特色的話語建構嘗試,也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得以不斷發展的內在動力機制之一。
人間佛教的神聖性構成——以星雲大師的佛教思想為中心
佛教吸收中華文化的人間性、尤其是在太虛大師的佛教革命之後,人間佛教在世界漢傳佛教的發展歷程中,毫無疑問地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發展模式。在人間佛教的建設與發展歷程中,星雲大師及其創建的佛光山是人間佛教理念與傳統的最好繼承及建設者。針對近年來對人間佛教的一些疑議,如:人間佛教重視世俗、人間佛教缺乏最高成佛境界、人間佛教沒有修行、頂多是個人的做人處世,這與學佛的超越、增上、成佛作祖等可能沒有關係;人間佛教是在家的,對於出家眾的叢林生活、沒有神聖性等觀念,本文從佛教社會學的理論視角,以星雲大師有關人間佛教的思想為主要內容,集中論述佛教與人間佛教的神聖性,及其在現代社會建構的問題,最後面對兩岸佛學界正在爭議的人間佛教核心問題,即人間佛教的神聖性何在、神聖性如何建構、佛教信仰如何體現等問題做探討。
「德化政治」:人間佛教的具體實踐方式——以星雲大師的政治思想為中心
星雲大師有關人間佛教發展的基本宗旨與建設方向,實際上就是佛教社會、德化政治建設與發展的一個基本綱領,進而把人間佛教的基本宗旨與發展法則,從「人間佛教」到「德化政治」都給予了明確的定義與論述。 本文依據星雲大師有關人間佛教社會思想的核心論述,集中討論以佛光山人間佛教模式為基礎的發展宗旨與核心理念,集中展現星雲大師有關佛教社會、心靈政治的基本理念,為人間佛教的進一步發展提供遠景藍圖,乃至建構一個圍繞著佛教社會、德化政治為核心價值理念的、全新的人間佛教理論體系。
社會關係網絡中的人間佛教
佛光山開山五十年,星雲大師將人間佛教開展成人類文明重要的宗教里程。相較於具有絕對性格的西方宗教,人間佛教的包容性、和諧性與整合性,對全球文明發展深具時代意義。本文從社會關係網絡相關理論,從弱連帶的人際關係,以及結構洞的連結,檢討人間佛教的意義所在。同時,透過此一反思,重行檢視人間佛教對世界文明的意義所在。
禮佛如佛在 ——以慧思大師《受菩薩戒儀》為中心
天台宗的懺儀是與其止觀實踐相連繫的,而這一宗教傳統乃是源自慧思大師的《受菩薩戒儀》。慧思大師的《受菩薩戒儀》在「禮佛如佛在」的佛教語境中,發展出了「禮佛就禮佛」的「一心禮佛」懺儀體系,即你在懺儀中受菩薩戒完全是你自己的事,而不是做給你必須奉請來見證你受戒的諸佛菩薩和十界眾生看的,所以,在此期間,你只要「一心禮佛」、「一心懺悔」、「一心受戒」就好,別無他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天台宗懺儀講求的是「心空則靈」,而不是一般而言的「心誠則靈」,因為其中的「一心」,乃是在懺儀過程中無所執著的心。
成長在中華文化沃土的人間佛教
本次的會議報告主要講百年來人間佛教代表人物的思想共性,正因為這些思想共性,才是人間佛教發展的動力。人間佛教的思想實踐發展已經有百年歷史,目前發展的勢頭更為強勁,對於人間佛教的思想和實踐的研究也有半個多世紀。在我看來,人間佛教興起的一百年,是中華民族經歷歷史巨變的一百年,是中國人經歷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百年,也是中華民族經歷農耕社會、工業社會,再到資訊社會的一百年,所以佛教走過不同尋常的發展道路,重要性可以從很多方面體現出來。
人間佛教與儒家思想 —以太虛大師和星雲大師為中心
人間佛教是當今中國佛教發展中最為顯著的潮流。而人間佛教之所以能夠形成、能夠有大發展,固然是由於人間佛教的提倡者發掘和彰顯了佛教經典中過去往往被忽視的人間性內容,強調這些內容是佛教的精髓,是應當奉行的,即所謂的「契理」;但更重要的是,人間佛教為了適應時代的要求,在堅持佛教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必須對傳統佛教思想進行創新轉化,並努力付諸實踐,即所謂「契機」。而要達成這樣的目標,就須要廣泛吸收佛教之外的宗教思想或哲學學說,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採取會通佛儒的方法,吸收作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底色和主要內容的儒家思想。本文的重心即在於以太虛大師和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為主,闡述人間佛教在形成、發展過程中與儒家思想的關聯。
大陸人間佛教所面臨的宗教生態環境— 關於當代中國大陸宗教深層問題的分析及應對
改革開放以來,大陸佛教開始了復興,並經過趙樸初等人的大力宣導以及國家支持和知識菁英的配合,人間佛教已經成為大陸佛教最鮮明的發展趨向。1987 年3 月1 日通過的《中國佛教協會章程》,首次在中國佛教協會宗旨中提出「團結全國各民族佛教徒提倡人間佛教積極進取的思想」,2010 年中國佛教協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通過的章程進一步強化了對人間佛教的認可,從原來的「倡導人間佛教思想」發展為「踐行人間佛教思想」。 在政府、佛教團體、知識菁英等各界人士的倡導、呼籲和支持下,在佛教界人士的努力下,佛教在入世化、生活化轉型過程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功能,在人心淨化、倫理提升、社會和諧等方面獲得全方位的釋放,大江南北的很多寺院出現了繁榮發展的可喜景象。
論漢傳佛教法會聲音元素中的中國傳統文化
漢傳佛教的法會是由經咒誦讀、梵唄唱誦、文本朗讀、法器敲打等聲音元素,以及跪拜、結手印、佛前獻花、上香、供燈燭等肢體動作融合而成的宗教儀式。構築佛教法會的基本元素有兩個,即「聲音元素」與「肢體元素」。本文的內容是對中國漢傳佛教法會中的聲音元素展開分析,通過聲音元素的視角論述漢傳佛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交融的狀況,從佛教法會的聲音元素揭示佛教在華夏大地發展的歷程。
論星雲大師對中國佛教的卓越貢獻
星雲大師,是當今佛教界當之無愧的高僧大德,是中國佛教界的榮耀。他所創建的佛光山事業,把中國佛教帶到了世界各地,把中國文化饋贈給世界人民。大師的佛法,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是佛法智慧與現實生活的結合,是禪宗在當代社會的新發展。我把大師對當代中國佛教的貢獻概括為:一個核心、五大方面、四個亮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