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第七章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民間信仰思想研究
懷念星雲大師第七堂課「凝視人間.悲智雙運——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性格與實踐範型」
任何作務、行持、活動皆須時時觀照自心,藉由種種作務、活動之境緣,作為證入第一義諦的手段。陳教授說:「人間佛教的正行在於『行佛』,發菩提心,修菩薩道,『神聖性』在這裡豁顯出來。」 陳教授也對星雲大師管理思想提出精闢見解。他指出星雲大師以「同體共生」的華嚴思想來領導佛光山。星雲大師說:「平日我們參禪念佛、早晚反省、喜捨行善、克己利他,都是為了把心管好,也是為了修滿『心的管理』這門學科的學分呀!」大師又說:「讓自己心裡有別人的存在,有大眾的利益,能夠將自己的心管理得慈悲柔和,將自己的心管理得人我一如,以真心誠意來待人,以謙虛平等來帶人,才算修滿『管理學』的學分。」 主持人顧偉康教授評價說:星雲大師個.....
《佛教海線絲綢之路》第三章——教大圓環的弘傳和發展
佛教在整個印度半島乃至斯里蘭卡的傳播運動,令人感到震撼。然而,離開印度文化及其語言境域的佛教傳統,面臨更大的挑戰。藉由「大圓環」路線,佛教的思想與實踐傳播至距離印度數千英里之外的地方,商人必經的沿海與河岸一帶,皆是佛教拓展的新據點,致使這個佛教「大圓環」的弧線涵蓋整個歐亞大陸的東南部。「大圓環」的一部分由印度西海岸延伸至印度河谷,穿越喜馬拉雅山脈的盡頭到達塔里木盆地,最後抵達長安(今西安)地帶,這是一條超過4 千英里的陸路。而與海域相連的「大圓環」路線則始於印度西海岸,環繞半島和斯里蘭卡,沿著印度東海岸到孟加拉灣,再經由孟加拉、緬甸、馬來半島的海岸線向東延展,經泰國、柬埔寨和越南,向北轉到東亞的中國、韓國、日本的港口。此沿海路圓環所串連的陸地與海洋,其周長加總起來足以環繞赤道一圈,其中曲折的海岸線長達2 萬英里,是陸路里程的五倍。
佛教生態倫理智慧的三大向度
佛教生態倫理智慧是應對當代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思想資源。相較西方生態文化多元思潮和中國本土儒道生態倫理思想,佛教生態倫理智慧在理論根基、核心原則等方面表現出獨特性和深邃性。深入研究和把握佛教生態倫理智慧蘊含或呈顯的三大致思向度即珍愛自然、慈悲平等、淨心淨土方有可能直面現實之生態困境,以實現其價值的真正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人間佛教佛陀本懷:三、人間佛教的根本教義
佛陀說法,都是隨弟子的根機利鈍,而有不同的教化,但是佛陀也有許多基本的思想、教義。例如,全世界公認的原始佛教時代,佛陀經常講苦、空、無常、無我;到了後期,才鼓勵信徒要行六度萬行,要發四無量心,要學四弘誓願等。
第三章 從釋寶成的《釋氏源流》到星雲大師的《釋迦牟尼佛傳》—漢傳佛教六百年佛陀觀及佛教思想之重大轉型
星雲大師審美觀念三題
星雲大師的審美觀念以佛教的思想為底色,由物及人,涵蓋了對自然、日常生活、人格理想的審美體認。在自然審美觀中,星雲大師對物語的思考,對平等及禪悟之美的感觸蘊含其心性論、因緣觀、平等觀等哲學思想;在日常生活中,星雲大師十分強調日常交際語言的藝術化,並引導人們感受生活中的「法喜」與「禪悅」;另外,星雲大師所讚頌的人格美具有智慧與慈悲、勤奮與堅忍、「光明」與「圓滿」的特點,且被置於人間性的體系之中。星雲大師的審美觀指歸於善,其美善統一的思想與大師人間淨土的理想藍圖相呼應。
從《絕觀論》談牛頭禪人間精神的三重向度
星雲大師反復提及傳統禪法中,實際上具含豐富而深刻的人間佛教精神。因此,現代人間佛教需要從傳統禪法中吸取思想資源。牛頭禪中的人間佛教理念值得我們的關注與發揚,我們通過現存的牛頭禪重要著述《絕觀論》諸寫本的文本內容,主要從《絕觀論》中所呈現的牛頭禪的三個主要觀念:「虛空為道本」、「了本心源即無餘」、「行於非道,通達佛道」進行探討,以明晰牛頭禪在發展過程中,所提倡和弘揚的三重向度的人間精神,從而為現代人間佛教的建設提供些許借鑑。
人間佛教的「菩薩道」修持進階及其社會融入探析——以太虛、法舫、星雲三位大師為中心的考察
太虛大師宣導的人間佛教秉承了大乘佛教的菩薩道精神,立足於「菩薩道」之四攝、六度、四無量心的慈悲利他社會服務精神,彰顯出大乘佛教的人間性品格與現實主義品格,以及佛教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慈悲、戒行與般若智慧。太虛提出人間佛教的菩薩道修持,應以修持「人菩薩」為基礎,「人菩薩」思想為人間佛教的修學奠定了基礎的指導思想與方法,同時「人菩薩」與「菩薩學處」也是太虛構建起整個人間佛教與社會關係框架的重要基礎。太虛的弟子法舫曾在「三自皈依」、「五戒行為規範」的基礎上提出了建立人間佛教的「七個程序」,作為引導在家居士與出家眾的人間佛教修持與社會行為規範。佛光山星雲大師為適應當代人的心智,因時因地提出了人間佛教的「戒定慧」三學,用簡潔的語言來開示人間佛教菩薩道的社會服務精神—即「三好」、「四給」、「五和」。其中,「三好」 高度概括了「身、口、意」的佛教修持總則,引導信眾從日常行為與社會規範入手,「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讓真善美在現實社會裡生根。「四給」則是充分把握了「六度」之「布施」與「慈悲喜捨」的奉獻精神,「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將菩薩道精神切實地實踐於日常生活之中。而「三好」、「四給」的實踐理想,就是要實現「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的「五和」之人間淨土。
星雲大師佛教文藝創作觀三題
星雲大師主張以文教弘揚人間佛教思想,他創作的大量文學作品,流傳海內外,受眾面廣,影響力大。這些作品是星雲大師創作活動的成果,也是他思想的重要載體。對星雲大師的文學創作觀進行研究,有助於我們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及佛教文學的發展有更好的了解。我們嘗試從中國古代文論選取三對範疇,從它們入手,對星雲大師文學創作的一些基本觀念進行探討。情和志討論文章的發生是出於抒發個人情感還是關懷社會家國的問題,星雲大師主張情志交融,二者有相互溝通的地方,可以互相促進。言和意涉及語言本身和所表達的意思的關係,星雲大師看重語言的表達能力,但也認為語言有局限性,有一些比較高深的內容是語言不能表達出來的。文和質探討文章的形式和內容的關係,星雲大師對「質」的重要性更為強調,但也注意到文章形式、修辭這些文學性的一面,認為文章的形式是為內容服務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