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李後主詞選 ─ 〈相見歡〉烏夜啼
李後主詞選 ─ 〈相見歡〉烏夜啼  Selections by Li Houzhu - Black Forest Night Tune: The Joy of Meeting
李後主詞選 ─ 〈子夜歌〉
李後主詞選 ─ 〈子夜歌〉  Selections by Li Houzhu - Song of Ziye
心念之光 ─ 母親的身教
心念之光 ─ 母親的身教  The Radiance of a Thought - Teachings from My Mother
人間佛教就是佛陀之教——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的偉大意義
人間佛教是當前世界佛教發展的基本趨向,並成為古老的佛教勃發生機的重要源頭活水。當代的人間佛教淵源於唐宋以來中國佛教的人生化、人間化過程之中;近代以來的人間佛教,則始倡於太虛大師,而由星雲大師和佛光山真正付諸於實踐。星雲大師和佛光山推動的人間佛教實踐,至今已有四、五十年的時間。在繼往開來的重要時刻,總結過去,探討未來,對於人間佛教的推展乃至整個世界佛教的未來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太虛與人間淨土最新研究之評述
太虛大師因當時社會批評佛教反現代化、厭世、逃避現實、寄生於經濟而作出回應,那麼很可能會把他對於「人間淨土」的思想看作是對社會福利及社會正義改革的號召,而這種努力只會影響在地球上生活的我們。另一方面,如果人們用與太虛一樣的傳統佛教觀念和目標來閱讀他的著作,可能會發現人間也可以存在於宇宙的其他地方。如果太虛大師的觀點的確如此,就不能將他的「人生佛教」翻譯為「入世佛教」和「入世淨土」,也不能把他的目的理解為只是為了提倡社會改革而排除其他傳統的修行及目標。本文從太虛大師關於人間淨土的論述,探討其如何運用現代宇宙觀提倡社會改革,也盡力保留傳統人間的觀念,讓人道特質可以在佛教宇宙觀裡彰顯。我們將會看到他保留了多少關於現實、心、修行和輪迴的傳統佛教觀點。
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戒律思想
星雲大師繼承法統,立足當代,建立了適應當今社會的人間佛教戒律。人間佛教戒律思想的背景淵源有三點:第一,對佛陀制律本懷的繼承;第二,對舊有佛教戒律的革新;第三,對大乘戒律精神的發揚。人間佛教戒律思想的具體內容包括:第一,立正確規範的佛教信仰;第二,確立與時俱進的佛教制度;第三,完成符合時代的戒律關釋。人間佛教戒律思想的目標指向有兩點:一是完滿人生,解脫成佛;二是完善社會,建設淨土。人間佛教戒律思想的推普及方法有:是勵信眾持戒受戒;二是結合世俗律法美德。總體說來,人間佛教戒律是符合當代價值觀,對社會治理有益,且利於佛教傳播的新時代戒律思想。
真俗相即:由《大乘起信論》論人間佛教之圓融性
近代以來,中國佛教為求生存與發展而不斷改革,人間佛教應運而生,並取得了舉世矚目之成就。其所以能如此者,以義理觀照之,當在於其真俗並融、人佛兼攝之理念。佛教圓融思想,萌芽於印度,光大於中國,而《大乘起信論》承上啟下,尤為淵藪,對理解人間佛教之義理含蘊及歷史意義,極具啟發。本文試圖以《起信論》「一心開二門」說為依止,復以中國哲學傳統為參證,以彰顯人間佛教之圓融精神,指出其必然性、可能性、現實性,以及張力之化解,以期消除質疑、詮釋貢獻。據本文之梳理,人間佛教圓融精神同整個中國文化生命、哲學思想有莫大淵源,其圓融性復體現於三個維度:即出世即入世,即神聖即人生,即宗教即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