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主題演說之二:人間佛教就是佛陀之教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的偉大意義
人間佛教是當前世界佛教發展的基本趨向,並成為古老的佛教勃發生機的重要源頭活水。當代的人間佛教淵源於唐宋以來中國佛教的人生化、人間化過程之中,而近代以來的人間佛教,則始倡於太虛大師,而由星雲大師和佛光山真正付諸於實踐。星雲大師和佛光山推動的人間佛教實踐,至今已有四、五十年的時間。在繼往開來的重要時刻,總結過去,探討未來,對於人間佛教的推展乃至整個世界佛教的未來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主題演說之二: 佛法智慧與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
「有佛法就有辦法」,這是星雲大師經常說的一句話。這句話的意思,就我的理解,不是說你信佛、拜佛了,佛菩薩就會幫你處理許多事,幫你解決許多問題,而是說,學習了佛法,掌握了佛法智慧,可以幫助人們解決許多用一般的思維方式解決不了的問題。 對於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我自己曾有一個總結,認為其最核心的思想:就是用佛去開啟人生智慧,從而實現一種智慧的人生、超越的人生。
慧思忍辱思想之探究 ──以《大智度論》與《法華經安樂行義》 之比較為主
南嶽慧思禪師以禪法著稱於當世,但在其思想的代表――《法華經安樂行義》中,運用大量「忍辱」的資料來詮釋甚深禪定的安樂行,由此可知,「忍辱」在慧思生命修持的重要性。但相較慧思其他論題的研究,其忍辱思想的研究就顯得寥若晨星,因此,筆者以「慧思忍辱思想之探究――以《大智度論》與《法華經安樂行義》之比較為主」為題,以補足此欠缺的版圖。學界認為慧思的忍辱思想來自《大智度論》的影響,因此,本文除了探討慧思的忍辱思想,同時也涉及了《大智度論》 忍辱思想之探討。本文共分四部分來進行:一、前言;二、《大智度論》與《法華經安樂行義》在忍辱分類之異同;三、《大智度論》與《法華經安樂行義》在忍辱含義之異同;四、結語。依上述之論述,結論出支持慧思走過人生風雨忍辱力的真貌、其忍與不忍之間的分際,和其忍辱思想的特色,進而提供現代行者一個修持忍辱的參考指標。
成就「他者」欲求的菩薩行者――禪者、交互主體性與星雲大師 「人間佛教」的「日常語義」症療
相對於其他「人間佛教」思想家,星雲大師特別關注人間佛教形態與當代佛教的職能定位關係問題。通過將佛教行者身分由「懺者」轉為「禪者」,把佛教傳統之「度亡薦福」職能轉為「意義症療」,「人間佛教」得以全面積極地介入當代人類社會,並以成就「他者」之人生欲求的形式而成就「菩薩行者」。
李後主詞選 ─ 〈相見歡〉烏夜啼
李後主詞選 ─ 〈相見歡〉烏夜啼  Selections by Li Houzhu - Black Forest Night Tune: The Joy of Meeting
李後主詞選 ─ 〈子夜歌〉
李後主詞選 ─ 〈子夜歌〉  Selections by Li Houzhu - Song of Ziye
心念之光 ─ 母親的身教
心念之光 ─ 母親的身教  The Radiance of a Thought - Teachings from My Mother
人間佛教就是佛陀之教——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的偉大意義
人間佛教是當前世界佛教發展的基本趨向,並成為古老的佛教勃發生機的重要源頭活水。當代的人間佛教淵源於唐宋以來中國佛教的人生化、人間化過程之中;近代以來的人間佛教,則始倡於太虛大師,而由星雲大師和佛光山真正付諸於實踐。星雲大師和佛光山推動的人間佛教實踐,至今已有四、五十年的時間。在繼往開來的重要時刻,總結過去,探討未來,對於人間佛教的推展乃至整個世界佛教的未來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