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教理通識教科書的智慧啟迪
隨著佛教被納入現代知識教育的開放視野,各種類型的教科書各適其用,層出不窮。佛光山向來重視佛教教科書的建設,並曾於一九九九年出版了由星雲大師編著的《佛光教科書》十二冊,影響甚鉅。《星雲大師全集》(以下簡稱《全集》)收入「教科書」系列,不失為順理成章之舉,儘管在內容編排上全然有別於《佛光教科書》。
星雲大師的愛國情懷
田園城市思想的起源
談圓融精神
從《星雲日記9》開篇〈獨木不成林〉、〈自我與大眾〉,便處處洋溢著大師「心懷度眾慈悲願,身似法海不繫舟」的無我與悲願,體現出大師兼容並蓄的人間佛教思想,其中的核心就是平等、包容、尊重、融和的圓融精神。
我與星雲大師的相緣
星雲大師的感應觀
感應思想是中國傳統的思想,「感應」之義廣泛應用在人神關係中,尤其是天人感應的思想貫穿了整個中國古代社會。佛教傳入中國後,感應之義從強調人與神之關係,轉移到人與佛的關係中,發展出眾生之「感」與佛之「應」的中國佛教感應思想。星雲大師繼承發展傳統中國佛教的「因果感應」思想,形成了內涵更廣泛、重視個體內心修養、淡化神力崇拜、與科學理論接軌、遵行因果法則的感應觀。星雲大師以人間佛教的理念來解讀「感應」真義、闡釋感應遵循的因果法則、實現感應的因緣條件,揭示日常生活中處處有感應的現象。星雲大師的感應觀彰顯了人間佛教的人間性和生活性的特點,推動了佛教的現代化轉型,具有深遠的宗教意義和時代意義。
星雲大師的管理思想芻議
在當代佛教史上,星雲大師是一位於佛教有巨大貢獻者。他把一生獻給佛教,以台灣為基地,致力於弘揚「人間佛教」,開展了影響世界佛教發展的新佛教運動,推動海峽兩岸佛教聯誼,促進中國漢地佛教在世界傳播,「法水長流五大洲」。星雲大師願力宏偉,慈悲廣大,佛學深厚,解行相應,對佛教的貢獻涉及到佛教的方方面面,全方位地展現了他的睿智與學說。現在出版的365 冊《星雲大師全集》,忠實地記錄了大師為佛教所作出的全部努力,我們從這套皇皇巨著中了解到大師的心願和付諸的行動,不由得生起由衷的敬佩。多年來,對大師的研究與解讀已經由很多學者作過,筆者僅就星雲大師的管理思想作一粗淺研究。
山林
榮譽教授-木村清孝
中譯本李惠英譯,1996,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東アジア仏教思想の基礎構造》《東亞佛教思想的基礎構造》(2001,春秋社) 《唯識の真理観》(2014,法藏館) 東京大學文學部名譽教授 東京大學人文科學研究科 文學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