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往事百語》──星雲大師的生命敘事與終極療癒
本文以敘事治療為研究方法,一探星雲大師在口述歷史《往事百語》一書中的生命敘事與終極療癒。 首先,星雲大師將一生歷程,透過《往事百語》百篇發人深省的「一句話」,從十一歲童年階段述說至1999年止,逾七十年的出家歲月,當中歷經了中國近現代遽烈的政治動盪、社會文化的主流變遷,大師建構了教界與政界的主流敘事,此乃是大師苦難故事的根源。 其次,大師在書中流露其創傷課題,以及所做的外化解構之努力;大師回憶過往時,影響其一生的關鍵人物,對星雲大師面對苦難險阻具有極大的療癒力量。 最後,大師生命價值意義的歸趨在於弘法利生,全書為畢生建立的「人間佛教」之歷史發展,作了宏觀的回顧,並心心念念於建立「人間佛教」的理論,以及建設「人間淨土」的慈心悲願,因而完成了自我生命的終極療癒。
星雲大師推動人間佛教藝文化──以散文《往事百語》為例
人間的佛陀,他所開顯的人間佛教,具有人間性、生活性、利他性、喜樂性、時代性以及普濟性等,星雲大師不但繼往進而開來,注入新的元素:「我一生的心願是弘揚人間佛教,期盼我的人間性格、大眾性格、文化性格、教育性格、國際性格、慈善性格、菩薩性格、融和性格、喜悅性格、包容性格,皆隨著徒眾弘法的腳步,傳播到世界各地。」其中,文化性格可謂星雲大師詮釋人間佛教思想的獨特。 星雲大師取大乘入世的精神,秉承佛陀「示教利喜」的本懷,創造性的提出「佛法為體,世學為用」,將佛法與世學巧妙揉合,以「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的方便說法,勸化大眾普度人間;以文化承載佛學,以文學宣傳佛法則是大師諸多方便說法中,獨樹一幟。 《往事百語》一書,是作者在生命實踐的歷程中,遭遇到諸多命題時,援引佛法的藥石,獲得哪一種「藥方是最相應的」的體悟,所謂「三折肱成良醫」。「一句話」,是大師凝煉出的法語甘露,內容不只具備優美散文的書寫,更是一部解決人間煩惱的百科全書。
佛光山在馬來西亞的佛教慈善事業研究
伴隨全球化事業的開展,佛光山將慈善事業帶到了世界各地。在慈善事業開展方面,佛光山形成了獨有的模式,包括完備的運作體系,使得慈善活動順利開展;注重發揮媒體的優勢來弘揚自己的慈善理念;佛光山慈善事業為當地人帶去社會福利的同時,也得到當地人的擁護和認可,在當地擁有超強的社會號召力。馬來西亞作為佛光山全球弘法的重要一環,佛光山在馬來西亞的慈善事業開展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奠基時期,第二階段為廣泛開展時期。在馬慈善事業的開展,既傳承了佛光山的傳統,又注重「本土化」。佛光山在馬來西亞慈善事業開展所取得的成績,不僅為當地人帶去了方便,還推動當地社會和諧發展、助力全球化事業開展,以及推動佛教的現代化轉型。
從《往事百語》探究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性格
本文擇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著作《往事百語》為材料,以文本分析、歸納及因果與三聚淨戒的結構分析方法,探索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性格的闡述。藉此說明立基於佛教原始教義的人間性格在宗教社會學及組織領導學的意義,並解釋佛光山何以發展出如此兼容廣大的國際人間佛教組織。研究成果將性格區分為三個層次,包括根本因地(大我弘法)、行佛的三聚淨戒、成就果界(無我自在),三聚淨界層次分內在及外顯性格,依攝善法、攝律儀、攝眾生分別為:慈悲喜捨/歡喜承擔、堅毅反省/勇敢革新、恆順眾生/普濟利他。行佛層次的性格是實踐佛教符合現代化與生活化的善巧方便,根本因地及成就果界則是展現佛教修行的境界。
第六集佛光山的故事 【叢林學院】
線上閱讀 為求真理登淨域,為學佛法入寶山。佛光山五大洲弘法的基石如何奠定,請聽星雲大師述說辦學近一甲子的佛光山叢林學院的故事。請點閱:https://reurl.cc/D4EXd6 第六集佛光山的故事 【叢林學院】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第二章 星雲大師的朝聖與弘法
《成就的祕訣:金剛經》第二章——祕訣:般若
佛陀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獨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陀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佛陀至多子塔前,命摩訶迦葉分座令坐,以僧伽梨圍之,遂告曰:「吾以正法眼藏密付於汝,汝當護持,傳付將來。」這是《五燈會元》裡的一則著名公案―拈花微笑,說明禪宗的傳承,根源於靈山會上佛陀傳法給摩訶迦葉。在所有人的面前,佛陀和摩訶迦葉「以心印心」、「心心相印」,而不是透過語言文字的辯解詮釋,解離了文字可能造成的矛盾和誤解,直入本心。之後,二十八祖菩提達摩東來中土弘法,以「壁觀」教人如何「安心」,直指「真如」,也就是「般若」。此後五傳至弘忍,到了六祖惠能之後,「南宗禪」波瀾壯闊,應驗了達摩祖師「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的預言。
第二期佛教口譯工作坊 發心傳遞佛法智慧
碩士學位學程吳茵茵助理教授,指導「中進英口譯策略」及「B語言自我提升」,融合自身豐富的口譯及教學經驗,講述英譯時需把握的策略和要領。 第二期佛教口譯工作坊 發心傳遞佛法智慧 為培育佛教口譯員,促進國際弘法,5月17至19日,財團法人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佛光大學佛教學院及佛光大學佛教研究中心於佛光大學雲水軒主辦「2024第二期佛教口譯工作坊」,32位來自美國、澳洲、馬來西亞、印尼、越南、荷蘭、阿根廷、香港及台灣等地的學員相聚佛光大學雲水軒,共同研習佛教口譯技巧,發心以佛教口譯來傳遞佛法的慈悲與智慧。 延續上一期的口譯入門課程,此次工作坊學員均具有佛教口譯經歷,因此課程著重於口譯技巧、策略及實務.....
「互聯網+」的網路弘法思惟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相關技術的快速發展,線上教育呈現出多型態的創新,不再局限於依賴線下學修的一個資源分享平台,因而改變著傳統佛教以法師開示為核心的固定模式,進入了由使用者自主學習、問答與互動、虛擬實境等新的模式,而產生了網路弘法的思惟。佛教洞悉緣起法,其因果脈絡如網際網路,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而今「互聯網+」於二○一五年三月正式成為中國國家戰略,因此筆者試以「互聯網+」與人間佛教發展,從學佛生活化、網路弘法新常態「普門大開」、人的價值,探討網路弘法的可能思路。
「互聯網+」的網路弘法思惟
「以文化弘揚佛法」是佛光山的四梁八柱之一,數年前,星雲大師對徒眾開示佛光山第二個五十年弘法計畫,前瞻性地將佛光山媒體事業群包括電視台、報紙、通訊社、廣播電台、網路、雜誌等,統合在「佛光山文化傳播事業委員會」,該委員會還有大藏經、翻譯中心、出版事業等,對外統一形象為「佛光文化」。佛教洞悉緣起法,因果脈絡如網際網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所以佛陀說法非常適合在網路上傳播。「互聯網+」於2015 年3 月正式成為中國國家戰略,筆者試以「互聯網+」與人間佛教的發展,探討網路弘法的可能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