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研究員-李建欣
《世界宗教文化》副主編 李建欣 印度宗教 中國宗教研究 《印度古典瑜伽哲學思想研究》(2000,北京大學出版社) 《印度宗教與佛教》(2013,宗教文化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編審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東方宗教與哲學 哲學博士
「唯識」的生活方式
唯識思想是在印度大乘佛教第二期時所產生的,由無著、世親兄弟二大論師集其大成。作為小說《西遊記》的主角而聞名的玄奘三藏,歷經17年艱辛的旅程,才將唯識思想傳到中國。以唯識思想為基礎而有法相宗此一宗派的成立。但是我最近強調:唯識思想不僅僅只是法相宗此一宗派的教理,它確實是佛教的根本思想。進入二十一世紀,此重要思想給了我們一些啟發。
星雲大師的「真心觀」
「真心」思想是印度佛教如來藏心性理論發展到中國後的產物。一般而言,如來藏思想是在部派佛教和初期大乘佛教思想的基礎上孕育而出,興起於初期大乘到晚期大乘佛教思想的發展流變中,即公元三世紀左右。在隨後的發展中,如來藏思想漸與唯識理論相融合而失去獨立地位,傳至中國的正是帶有融合色彩的如來藏學說。
《維摩詰經》的社會管理學
佛經中最具代表的居士大德,就屬《維摩詰經》的維摩居士了。他住在印度的毗耶離大城,是一位政商關係很好的大企業家。老維摩為人幽默風趣,長於口才,善於方便說法,在語默動靜之中,就自然的將佛法帶給大家;他正直、勇敢,樂善好施,歡喜幫助貧民百姓,關懷弱勢團體;他不求回報,不自私、不貪求,只想給人一些幫助,因此,深受社會各界人士的歡迎與喜愛,尊稱他為「大士」、「菩薩」。老維摩對於人世間的人情管理、人事管理,很有這種專長,也樂意幫助他人怎麼來處理面對,現在就把維摩居士對於社會管理的善巧方便,為人的一些趣聞,介紹給大家認識,這一位佛陀時代的居士菩薩。
榮譽教授-橫山紘一
自己発見への旅》(1991,春秋社) 《わが心の構造》(1996,春秋社) 《唯識でよむ般若心経》(2009,大法輪閣) 《唯識の真理観》(2014,法藏館) 立教大學文學部名譽教授 東京大學文學部 印度哲學博士.....
榮譽教授-李利安
中國社會科學院佛教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 中國統戰理論研究會民族宗教理論研究基地特邀研究員 李利安 中國佛教歷史與思想 宗教學理論與宗教現實問題 《金剛經般若思想初探》(2001,佛光文教基金會) 《古代印度觀音信仰研究》(2006,陝西人民出版社) 《觀音信仰的淵源與傳播》(2008,宗教文化出版社) 《慈悲喜捨: 佛教菩薩觀》(2009,宗教文化出版社) 西北大學歷史學院二級教授 西北大學中東研究所 歷史學博士.....
榮譽教授-程恭讓
首都師範大學政法學院教師、教授(1996-2010) 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教授(2010-2017) 程恭讓 人間佛教 中國近現代佛教思想史及哲學思想史 中國哲學史 梵、漢佛教文獻對勘與比較研究 印度哲學 《歐陽竟無佛學思想研究》(2000,台灣新文豐出版公司) 《抉擇於真偽之間:歐陽竟無佛學思想探微》(2000,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華梵之間》(2007,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2015,台灣佛光文化) 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 北京大學哲學系 哲學博士.....
龍樹的範疇論
在西洋哲學史中,亞理斯多德 (Aristotle) 首先提出「範疇」 (Category) 的概念,作為思維模式與存在者的內在本質規定. 繼而有康德 (Immanuel Kant) 以範疇為「純粹悟性概念」. 而在印度哲學中,龍樹的有關「相」的概念亦具範疇論的意含。 龍樹的範疇論可歸納為:有,知,識,緣,增上,因,果,總,別,依,一. 異十二項. 「有相」意指人類活動中最普遍的形式; 「知相」指觀照世,出世因果的宗教智慧; 「識相」可概括主知覺作用; 「緣相」指所緣緣; 「增上相」指增上緣; 「因相」,「果相」闡明無自性之理; 「總相」,「別相」猶全體與部份; 「依相」即關係相; 至於「一相」,「異相」乃作者為使龍樹範疇論更週密,引申其意而成立者。 在此十二項範疇中,有數項可以和康德所立之範疇表互相對照說明,藉此對龍樹「一切法空」的教理能增加更豐富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