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成就的祕訣:金剛經》第二章——祕訣:般若
佛陀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獨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陀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佛陀至多子塔前,命摩訶迦葉分座令坐,以僧伽梨圍之,遂告曰:「吾以正法眼藏密付於汝,汝當護持,傳付將來。」這是《五燈會元》裡的一則著名公案―拈花微笑,說明禪宗的傳承,根源於靈山會上佛陀傳法給摩訶迦葉。在所有人的面前,佛陀和摩訶迦葉「以心印心」、「心心相印」,而不是透過語言文字的辯解詮釋,解離了文字可能造成的矛盾和誤解,直入本心。之後,二十八祖菩提達摩東來中土弘法,以「壁觀」教人如何「安心」,直指「真如」,也就是「般若」。此後五傳至弘忍,到了六祖惠能之後,「南宗禪」波瀾壯闊,應驗了達摩祖師「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的預言。
星雲大師的實修觀念與禪宗思想史脈絡——從早期禪宗與《楞伽經》的象徵性意涵談起
本文將星雲大師的思想放在禪宗思想史的脈絡中探討,可以歸結出當代的禪思想延續早期禪宗思想之處。論文從禪宗初期的實修觀念出發,首先釐清中國大乘初期發展時期《楞伽經》的角色,和實修的觀念的內涵,對早期的禪師,尤其是菩提達摩而言非常重要的《楞伽經》,和實修是什麼樣的象徵性關聯性。其後歸結,星雲大師的實修觀念符合早期禪宗傳統,而加以創新,本文分四點討論他的實修觀:1. 與《楞伽經》的關係。2. 與菩薩道的關係。3. 實踐之禪。4. 與三學的關係。
星雲大師的實修觀念與禪宗思想史脈絡——從早期禪宗與《楞伽經》的象徵性意涵談起
本文將星雲大師的思想放在禪宗思想史的脈絡中探討,可以歸結出當代的禪思想延續早期禪宗思想之處。論文從禪宗初期的實修觀念出發,首先釐清中國大乘初期發展時期《楞伽經》的角色,和實修的觀念的內涵,對早期的禪師,尤其是菩提達摩而言非常重要的《楞伽經》,和實修是什麼樣的象徵性關聯性。其後歸結,星雲大師的實修觀念符合早期禪宗傳統,而加以創新,本文分四點討論他的實修觀:1.與《楞伽經》的關係。2.與菩薩道的關係。3.實踐之禪。4.與三學的關係。
《佛教瞑想論》第四講
中國經過了如實傳承印度傳統的瞑想方法階段之後,出現了新的動向,即禪宗的興起。禪宗尊仰達摩大師為初祖,創立了歷史悠久、綿延至今的教團。
阿毗達摩文獻導論
阿毘達磨之研究發展大略可分為三階段. 第一階段包括原始佛教時期,直溯佛陀在世時代. 第二時期阿毘達磨脫離經藏,律藏,自己發展成獨立的論藏. 第三時期是阿毘達磨註釋書及綱目書成立時期。 本文從五部分討論此三時期. 一. 論藏未形成前之阿毘達磨:早期阿毘達磨即是對簡單教理的註釋,研究主題可分三大類,即有系統地詳述引發善惡之因緣,修行解脫之問題及一般教理之討論,以數目次序排列的專門術語,詳細註解教理及偈頌的典籍. 二. 經藏與論藏間的中期文獻:舉巴利系佛教的《無礙解道》和「小尼柯耶」的《尼提沙》為例,從內容和形式上判斷,當屬阿毘達磨而非契經. 三. 根本阿毘達磨:概述現存之根本阿毘達磨論書. 四. 北傳阿毘達磨文獻:討論「說一切有部」七論,《舍利弗阿毘達磨論》,根本阿毘達磨的註釋書和綱目書等. 五. 南傳佛教之阿毘達磨:討論與南傳七論有關的阿毘達磨文獻之歷史發展。
達摩《易筋經》論考
天下武學出於少林,少林武術創自達摩,達摩所著《易筋經》為天下武學聖典,是現今中國人共知的常識;也是武術派別、拳種、武俠小說、武俠電影、電玩等據以發展的基石之一。 我這篇小文,則要說明此一常識概屬虛妄:天下武學固然不源於少林,少林武術也不創於達摩。然後再解說一下《易筋經》究竟是什麼東西,其功法之底蘊又為何,說明《易筋經》也不是佛教的功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