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從「山林佛教」走向「人間佛教」的弘法精神 ――星雲大師「同體共生」的菩薩道理念
本文主要從太虛大師提出的「人生佛教」、「人間佛教」談起,並反省從「山林佛教」走向「人間佛教」的內涵。本文提出人間佛教於二十世紀三〇、四〇年代之際,是一個共構性的思想結構,當時佛教界僧俗二眾,不約而同地對此思想信念產生共鳴,與當時佛教腐敗有關。拋棄鬼神的宗教是共識,星雲大師進一步斬釘截鐵地表示人間佛教即是佛教,乃至是佛教的全部,徹底地實踐「此地此時此人」的理念,並闡述「人間佛教」的菩薩道精神。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建基於《華嚴經》,依華嚴思想來建構他的「同體共生」的理念。「同體共生」之理念即是由因緣觀作為法理依據,大師透過善巧方便,以現代人的語言,闡述緣起性的佛法要義,並強調「人間佛教」行者最終須體解中道緣起的空性。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與華嚴思想
本文研究主旨為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與華嚴思想的關係。論文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從理論原點的角度探討二者的關係,指出圓融無礙是華嚴思想和人間佛教契合的出發點。星雲大師藉華嚴思想說明人間佛教,指「理事無礙」即是人間佛教。第二方面從深入法界的角度探討華嚴五十三參和佛光山人間佛教諸種行為和實踐之間的關係。文中認為星雲大師在不同的場合多次以華嚴深入法界、善財五十三參來說明人間佛教進行了種種活動的合理性,特別是一些表面看和傳統佛教關聯不大的行為。第三個方面從人間淨土建立的角度,說明了華藏淨土及華嚴思想都是佛光人間淨土建立的理論資源和思想背景。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與華嚴思想
恍悟自身佛法富貴人
「不讀《華嚴經》,不知佛法之富貴」。《華嚴經》作為一部呈現佛陀覺悟境界之經典,恣意汪洋,浩瀚無垠,難以言喻。歷代高僧從「果分不可說,因分可說」的角度,以契理契機的原則,不斷地嘗試對華嚴教法與精神作出因應時代的詮釋。本書是星雲大師以人間佛教的角度,對《華嚴經》、華嚴宗、華嚴思想,特別是普賢十大願進行的又一次當代解讀與實踐。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對華嚴思想的闡釋與發揚
華嚴思想的現代意義
《六祖壇經》與華嚴思想—敦煌本壇經的無相戒與妄盡還還源觀
研究員-張文良
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員 日本印度學佛教學會評議員 北京佛教文化研究所兼職教授 張文良 中國佛教華嚴宗 日本佛教 《澄觀華嚴思想研究》(2006,日文,山喜房佛書林) 《批判佛教的批判》(2013,人民出版社) 《日本當代佛教》(2015,宗教文化出版社) 《東亞佛教視野下的華嚴思想研究》(2017,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日本東京大學 文學博士.....
榮譽教授-木村清孝
國際佛教學大學院大學特任教授 前鶴見大學校長 鶴見大學佛教文化研究所特別顧問 東大寺華嚴學研究所長 日本曹洞宗龍宝寺住持 曹洞宗總持學園常務理事 日本佛教傳道協會理事 木村清孝 華嚴思想研究 東亞佛教思想研究 《初期中国華厳思想の研究》(1977,春秋社) 《中国華厳思想史》(1992,平楽寺書店;中譯本李惠英譯,1996,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東アジア仏教思想の基礎構造》《東亞佛教思想的基礎構造》(2001,春秋社) 《唯識の真理観》(2014,法藏館) 東京大學文學部名譽教授 東京大學人文科學研究科 文學博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