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法與自由──太虛大師佛學思想中的自由觀念
太虛大師是中國現代佛教史上具有最多自由關懷的佛教僧人,自由是貫穿其一生政治和宗教活動的主題。他對自由的論說,具有鮮明的個人特點,在現代思想史上獨樹一幟。他把傳統佛教思想與近代自由觀念冶於一爐,極大地開拓了佛教思想的視野,賦予了佛家自由觀念以豐富的社會歷史內涵,有助於中國佛教的現代化。本文比較系統地論述了太虛的自由思想。
研究院主任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 Taiwan: Fo Guang Cultural Enterprise, February 2015. Revised Ph.D. dissertation.《歐陽竟無佛學思想研究》. Taiwan: 台灣新文豐出版公司, January 2000. Original Ph.D. dissertation.《抉擇於真偽之間――歐陽竟無佛學思想探微》. Shanghai: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Press, September 2000. 《知命與樂天――中國人的命運觀》. Kunming: Yunnan People’s Pu.....
真,是人間最美的禮物!——讀《佛法真義》之感
星雲大師的《佛法真義》,一共三冊,收錄大師各種講法而成的三百多篇短文,分為「佛法義理」、「佛學思想」、「佛教常識」、「佛門行事」等四種類型,基本涵蓋了佛教文化的所有重要方面,既具有分門別類、逐一呈現的特色,又具有周全統攝、亮點紛呈的意義,同時又以舒緩幽默的文字敘說,盡顯大師直探法源、統觀全域、深入淺出的一貫風格,使讀者得以輕鬆領略佛法大海的無限風光。
真,是人間最美的禮物!——讀《佛法真義》之感
星雲大師的《佛法真義》,一共三冊,收錄大師各種講法而成的三百多篇短文,分為「佛法義理」、「佛學思想」、「佛教常識」、「佛門行事」等四種類型,基本涵蓋了佛教文化的所有重要方面,既具有分門別類、逐一呈現的特色,又具有周全統攝、亮點紛呈的意義,同時又以舒緩幽默的文字敘說,盡顯大師直探法源、統觀全域、深入淺出的一貫風格,使讀者得以輕鬆領略佛法大海的無限風光。
佛學與現代醫學:佛教醫學引論
本文以古老的東方佛教和現代西醫學為對象,從東西方文明會通的角度,探討了兩者內在契合與互補,初步提出了佛教醫學的概念及整體框架,並分析了佛教醫學的特點。本文前言部分指出了佛學與醫學在東西文明溝通中的特殊地位。然後從科學性質、結構目的的三個方面分析了佛學與現代醫學的內在契合,指出歷史悠久的佛學完全可以被視為一門古老的現代醫學,並對應於現代醫學模式,從傳統佛學思想中提出了「根─識─塵」理論作為佛教醫學的整體框架。最後在與現代醫學的對比中,總結出佛教醫學的三個特點:完整的哲學根基、獨具的新身關係理論何有效的禪定治療體系。最後,本文簡要論述佛教醫學對人類建設新文明的啟示。
楊文會與近代佛教復興
十九世紀五十年代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中學嬗變、西學東漸的歷史契機中,在思想解放潮流下,佛學的著作和學說引起許多學人的興趣,從而形成佛學復興的思潮。這一時 期,佛學以經世致用,迎合近世思想理論思維和社會革命的需要為主旨,承繼傳統,適應社會,借鑑西方來闡釋自身,對於中國傳統文化重塑,中西文化交流及中國佛教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近代佛教的復興,是承續傳統,特別是清學傳統,在社會歷史深刻變化、西學東漸的的情況下發生的。它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代學術的內在理路和西學影響的複雜歷程。充分認識 和闡述佛教復興這一現象是全面深入理解近代文化傳統的基本前提,也是建設民族新文化必須注意的文化遺產。 楊文會(一八三七-一九一一)是近代佛教復興的中流砥柱之一,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在他身上匯聚了近代佛教復興的時代精神和發展理路。 本文試從中西交流和文化變革的歷史背景中,以楊文會為個案,通過對其佛學思想、佛教活動的闡述,評析佛教復興的時代精神和發展理路,並試圖揭示近代佛學與新文化之間的 關聯。本文分為三部份,第一部份簡單概說近代佛教復興的背景、內在性及其時代精神與特色。第二部份具體評述楊文會佛學思想、復興佛教活動及其影響與地位。第三部份結語,總述楊文會復興佛教的時代精神及其在近代佛教復興中的地位與影響,並從中評析佛教復興的時代精神和發展理路及其在近代學術變化、建設民族新文化中的作用。
《佛法真義》的現代意義
《佛法真義》三冊是星雲大師於2018 年最新力作,第1 冊「佛法義理」,第二冊「佛學思想」,第三冊「佛教常識與佛門行事」,全書共300個主題,幾乎涵蓋了佛教一切法。本書出版的目的,與星雲大師長久以來推動正確理解「人間佛教」的目標與方向一脈相承。
星雲大師佛學思想對社會與大眾影響——從宗教心理學視角
現代社會的人們會有多種信仰選擇,曾經是外來文化但成功中國化並對中國產生深遠影響的佛教,在今天社會環境下,自身的生存發展以及如何調整自我以適應社會現實,都是當下佛教發展面臨的課題。星雲大師和佛光山發展尤為注重「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的發展宗旨,形成了具有「傳統與現代融合、僧眾與信眾共有、行持與慧解並重、佛教與藝文合一」特點的「星雲模式」。有關佛光山和星雲大師對佛教發的傑出貢獻,眾多學者在相關著作中闡釋得都非常詳細,在此不再贅述。本文嘗試從宗教心理學的視角探討,具體關注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和傳法模式對社會整體與信眾、大眾群體的心理健康有哪些積極作用,從而更好地推動人間佛教蓬勃發展,改善社會、大眾、個人的健康發展。
謝靈運山水詩的佛教思想
謝靈運山水詩的藝術成就,代表了中國山水詩成立、發展的第一個高峰。身為「山水詩派」的開創者,他衝破當時玄言詩的窠臼,大規模地將自然山水引入詩歌創作中,帶動整個晉、宋文壇風氣的轉變,譜寫出新意的山水詩歌,具有詩史上的創新意義。自他以後,山水自然,終於成為一種獨立的歌詠描繪的對象,文學的主體性脫離了哲理的束縛。 此外謝詩受到佛學的影響至深,他不僅精通佛典,並且廣交佛門高僧,積極參與佛教活動。他的山水詩篇,直接歌詠佛學精神境界的不在少數,他的詩中好用清曠、清和、清塵、 清思、清淺、清越、清醑、清霄,以及空林、空水、空谷、空庭、空觀等詞彙,表現一種清空玄遠之美,為晉、宋其他詩人所未曾有,使他的藝術風格呈現多樣化的豐富內容。佛學對謝靈運山水詩的影響,值得繼續作更深層的探討研究。
孤弦雅韻——太虛大師的佛教社會理論
太虛大師(1890-1947)是集中國佛學思想之大成者、近代佛教革命與革新的實踐者、以佛法導引現代人心的「人間佛教」的宣導者、立足中國佛教走向「世界時代」的文化交流使者,本文的關注點是太虛大師相關作品中的社會學指向。本文將太虛大師置於風雲激盪的近代中國思想史、逐步紮根中國的社會學學術史當中,分析其立足中國、立足佛教與佛學,融合中西傳統、創建現代中國及其新學術脈絡的努力,揭示其復興傳統、創新學術的意義,尤其是思想中某種佛教社會理論的線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