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不著空有
不著空有 Remain Unattached to Either Emptiness or Form
四光喻智 光智不二
四光喻智 光智不二 Four Similes of Lights For Wisdom; Light and wisdom are one.
幸福不必遠求─談梅特林克《青鳥》
既仁且智之舉—星雲法師發表〈比丘尼僧團的發展〉
人間佛教之跨學科研究暨應世之論述
德國宗教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rx Weber)曾經批判包括佛教在內的東方宗教缺乏入世的政治智慧與經濟倫理,實際上也有很多學者反駁了韋伯的看法。有不少研究表明,佛教,甚至是印度佛教的發展中都表現出大量有關政治的論述,蘊含了豐富的政治智慧與倫理。
化世俗為神聖—星雲大師人間淨土思想探微
「人間淨土」是非常有創造性的宗教理論。星雲大師對於「人間淨土」理論的發展和完善做出了較大的貢献。星雲大師在修行實踐上主張「禪淨共修」,認為人間佛教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間淨土,他的「人間淨土」論強調淨土的心靈化、人間化、社會化和生活化。除了理論上的貢獻外,星雲大師亦推動「人間淨土」的實現,其一生弘法事結晶—「佛光淨土」為建立現代人間淨土提供了一個範本。站在佛教的現代轉型的角度來看,「人間淨土」對於整個中國佛教思想和實踐的現代化來說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從淨土思想發展史來看,「人間淨土」提供了有別於傳統他方淨土和唯心淨土之外的第三大範式,其殊勝之處在於針對現代性的根本特點,以「化世俗為神聖」的智慧巧妙處理了神聖性與世俗化之間的張力,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智圓的「秩序之學」與近世佛教的職能定位
伴隨著唐宋變革而來的近世化,宋代佛教處於一「制度社會」中。為應對由此產生的合法性之危機,宋初天台佛教通過「山家山外」之爭而更早開展了一「自覺」的反思,藉此定位佛教身分職能,從而參與對制度社會的建設。相對山家知禮的「行懺」路徑,智圓乃是要以「治心」之學定位佛教職能,以此最徹底地實現佛教的「祛魅」。智圓的「秩序之學」雖是應對「近世化」的工作,然不只具有思想史研究的價值,對於回應「現代性」議題的當代人間佛教也有一啟示意義。
對星雲大師談觀世音菩薩的反思
本文是作者閱讀星雲大師的著作《怎樣知道有觀世音菩薩》一書的讀書心得。星雲大師真是一位智慧悲心過人的菩薩,他談觀世音菩薩,是以運用面為主,並非為觀世音菩薩的存在做學理的論證。觀世音菩薩的存在就是深心信仰而已,在信仰的基礎上,大師談了許多運用的智慧,就是這些智慧,讓筆者理解大師的修養及佛光山輝煌事業成就的真正奧妙,那就是人人自做觀世音菩薩。
清康熙帝延請五世班禪晉京未遂事件的經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