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念的空間實踐及意義—以佛光大學海淨樓中的日常生活為中心
空間實踐是人在生活中對於空間的感知,佛光大學海淨樓中的生活世界,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念微觀、具體而又生動的實踐。這一空間中的生活既秉承「早晚功課」和「不作不食」的傳統叢林規訓,也秉持大師「共食、共住、共修,都是一家人」的理念,空間中的大眾以其身心體驗形成了經驗性的人地關係。大眾在實踐中,生產出空間意義、並形成內在的空間認同,將意義與認同的空間打造成「地方」。而這一「地方」秩序的維繫體現在:既有一定的信仰神聖因素,也有生活樸素情感的「禮物」流動,這是具有當代人間佛教特色的話語建構嘗試,也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得以不斷發展的內在動力機制之一。
星雲大師釋經策略初探―以《六祖壇經講話》為中心
「解釋經典」是星雲大師「文化弘法」的重要內容之一,《六祖壇經講話》凝聚了星雲大師向大眾闡釋佛經的智慧,頗具代表性地反映了大師的釋經策略。星雲大師的《六祖壇經講話》以弘揚教理、給人明白為原則,通過設立主題、貫通古今、強化修辭等方法,對《壇經》這部佛教傳統經典做了現代化闡釋。其釋經策略具有表裡呼應、重視實踐和通俗生動等特徵,打破了佛經在傳統與現代間的隔膜,化難懂為生動,在弘揚人間佛教和傳承傳統文化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對當代佛經的解釋有重要借鑑意義。
從星雲大師教育歷史探源人間佛教教育理念―以《合掌人生》為中心的考察
社會學、心理學、文化學等大量研究證實,早期經歷與個體成年後的行為密切相關。本研究試圖探究星雲大師的教育實踐與個人受教育經歷間錯綜複雜的關係,以個案為主要研究方法,深度挖掘和歸納其人生受教育經歷、體驗、感受,試圖驗證並重新探索個人經歷和行為之間的影響關係。以星雲大師親筆自傳《合掌人生》為文本,總結其一生的教育歷程: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大板塊,其中外婆與母親的家庭教育,短暫的私塾學習階段與棲霞佛學院、焦山佛學院等學校教育,社會上經歷種種坎坷挫折與各種因緣際會所帶來的社會教育。這些教育經歷逐漸萌發了星雲大師佛教教育的思想,推動了其佛教教育實踐的展開,在其教育理念與實踐中的教制改革、人本觀念、對機設教等等,都可以在其人生經歷中找到根源。同時在這一過程中,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教育實則開創了一種新的教育理念與方式,這體現在佛教教育認識上認為佛教是佛陀教育方法,以及佛教教育是以教育人脫離苦海為目標,以及認為教育是育人、育心、育身結合的教育方法等創新理念。
論漢譯佛經音樂史料中所體現的人間性
音樂在佛教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漢譯佛教經典中有很多經文講到了音樂,經文中所講的音樂分為兩種類型,一種類型是佛國音樂,另一種是世間音樂。佛國樂與世間樂實質是佛教真俗二諦義理在佛教音樂思想中的體現。在世間音樂部分,佛陀要求世人用音樂供養佛,同時也教誨世人不能整日沉溺於伎樂。佛陀在佛經中所講的佛國音樂,對於世間人而言,只能通過觀想而得到,這種觀想實為感悟,表現的是世人心中的嚮往。佛陀所講的世間樂與佛國樂都是為世人而講,體現的是人間性。本論文通過對漢譯佛經音樂史料的分析和研究,闡述佛教經文中佛國樂與世間樂的特性,同時也通過分析,闡述佛陀所說的一切法都是人間佛教。
當代社會中身心問題之省思與療癒─—取徑人間佛教的生命教育
身處當今的社會中,經常會聽到周邊出現抱怨工作壓力大、經濟有困難、情緒易失調、生命很艱難……等音聲,此種種抱怨現象,其實反映了當前社會許多人處在身心困限、無法安住,乃至陷溺於身心不由自主的情境中;面對種種身心所遭遇的問題,如何有所省思,並進而得到療癒,誠屬生命關懷的重要議題。 星雲大師曾開示:「唯有用慈悲的法水、智慧的法水,才能洗滌塵埃,才能真正發揮淨化心靈之功!」因為人人身心安住,才能安身立命,進而促進整體社會的和樂安定。本論文取徑人間佛教所蘊含的生命教育意涵,具體探析人間佛教弘傳佛陀悲智雙運的教化,如何究竟解決人心困惑,乃至促進社會安定;對於身處多元而快速變化社會中的人們,人間佛教如何發揮調適身心靈的效能;而如此所開展之生命教育,在面對當代社會中的身心問題,又如何作為省思之參酌,以及可資參考的療癒之道。
多元現代性視域中的佛教與傳統
本屆研討會以「人間佛教與傳統文化」作為主旨議題,甚符當下因價值迷惘而極顯焦躁的時代之需要。筆者早已發表的相關論文較多言及,不必贅述,只在註釋中列出供參考。本文擬集中探討處於學術前沿,值得進一步作深入研究的該議題四個方面。
第二屆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暨《中國宗教文學史》編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第二屆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暨《中國宗教文學史》編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近代中國《阿含經》的「發現」與人間佛教的發展
漢譯四部《阿含經》在傳統上被視為小乘經典而未受到重視。近代以來,受歐洲、日本學者的影響,中國學者開始重新關注《阿含經》。1920 年開始,中國阿含經典研究成果大致經歷了從梁啟超的概述性認識,到呂澂的經文校勘,再到印順法師對內容義理的深入辨析這三個階段。十九世紀下半葉,《阿含經》編譯工作的代表性成果有印順法師的《雜阿含經論會編》、《佛光大藏經‧ 阿含藏》、《漢譯南傳大藏經》等。這些基礎研究和文獻整理工作的完成,既扭轉了對《阿含經》的傳統認識,也為對《阿含經》的進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隨著《阿含經》的「發現」,近現代人間佛教思潮中的幾位重要代表性人物,都不同程度地從中獲得了人間佛教創立與發展的理論支撐。太虛大師對《阿含經》的態度儘管受傳統束縛很大,但也萌生了「人間佛化之原本,可尋之阿含」的思想認識。印順法師則由《阿含經》開顯出人間佛教思想,通過經典詮釋構建人間佛教的合法性。而星雲大師回歸佛陀本懷,直接從《阿含經》中獲取人間佛教理論實踐的參考和指導。近代中國《阿含經》的「發現」與人間佛教的開展,可以說是並行發生、相互促進的。
大理白族的民族性及形成過程中所受佛教的影響
佛教與中國文化的關係
佛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文化問題,是最近思想文化界討論的「熱門」論題。傳統文化的討論,又是這「熱門」之中的興奮點。對於這次討論,我了解不夠,考慮也不太成熟。但我認為,人類文化發展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不可能完成割斷。我們要汲取傳統文化中一切有價值的精華來充實、發展社會主義的民族文化。我看中國傳統文化也應包括佛教文化在內。現在有一種偏見,一提中國傳統文化似乎只是儒家文化一家,完全抹煞了佛教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抹煞了佛教徒對中國文化的貢獻。這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符合歷史實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