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生命中的幽谷——父母的「解結」之路
從「善巧」到「靈巧」——星雲大師 人間佛教思想中的「靈巧人」形象
為徹底落實人間佛教即世而修之理念,在大乘佛教菩薩行「善巧方便」法門的基礎上,星雲大師創造性地將日常語義世界中的「靈巧」一詞與「靈活」語合重構,賦予「靈巧」以新義,以此給出作為菩薩行者的「靈巧人」形象。「靈巧人」以「善於讚美」、「藉助藝文」以及「巧用時間」等「靈巧」之法,最大程度地協調了人際關係,接引了信眾,開發了生命潛能,從而將人間佛教菩薩行推進到一個新的境界。
佛教中國化的界說與前提——以漢傳佛教為中心
印度佛教於兩漢之際傳播到中國內地,一直到宋代,前後約歷經十個世紀之久。這是外來文化第一次大規模地、長時間地輸入中國,並引起了漢以來中國文化結構系統的大變化,對中國文化的整體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中國佛教是中華傳統文化儒、道、佛的三大組成部分之一,納入到中華文化生命共同體,迄今仍影響著中國大眾的精神生活方式。
人間佛教與多元現代性——以星雲模式為中心的探討
現代化的進程,並不是現代性逐漸膨脹,從而取代傳統性的過程,相反,現代化的進程,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性互動的過程,這一互動,一方面要求傳統文化本身的現代化轉型,使傳統文化本身能夠適應現代化社會發展的契機,適應現代人的身心需求,而不是進入博物館;另一方面需要傳統文化中的精神性與宗教性的成分引導、規範甚至限制現代性的衝力,使人類自身保持其高、廣、深的整全生命形態,使人類社會更加合理化、更廣大的人民的利益有所保障,使人類可以與自然環境和諧持續發展。正是在不同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性的對話與互構中,多元現代性的意義才能夠彰顯出來。
我們生命中的石頭
從《百年佛緣》看星雲大師弘法創新及對中國傳統文化傳播的啟示
經歷過近代佛教的衰落,佛教在台灣卻有了長足的發展,這與台灣佛教界的共同努力是分不開的,特別是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在佛法弘傳中不拘泥於傳統模式,不斷創新。在弘法之初就積極推動佛教青年運動,為古老的佛教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在對待作為佛教徒主體的女性問題上,星雲大師做到了真正的眾生平等,給了許多優秀女性發光發熱的廣闊舞台;面對大眾,星雲大師選擇了直入人心的通俗文字和語言,讓佛教真正走入了日常生活,這些都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讀書是星雲大師生命中的重要資糧
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力量
中美文化講壇系列 紐約佛光人共享佛法傳遞的喜悅
會的責任。 分享佛法給他們帶來的喜悅與改變時,妙凡法師強調「煩惱即菩提」,擁抱菩提之前,必須先學會擁抱煩惱。他認為,持之以恆的修行能使人達到「無我」的境界,實現無限的可能與希望。妙光法師則鼓勵大家珍惜生命中的「善知識」,這些正面影響的事物是修行路上的寶貴資源。 最後,監院有霖法師代表常住感謝與談者的慈悲分享,並勉勵大家從修「忍」開始,進一步精進戒、定、慧的修行。不論面對任何挑戰,應保持勇猛的心,勇敢直行,堅持在佛法的道路上前進,將智慧與慈悲融入生活。 休士頓中美文化講壇主持人趙辜懷箴檀講師。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指出,修持「生忍」、「法忍」和「無生法忍」能帶來無比的力量,這種力量源.....
中美文化講壇 佛法帶給我們的喜悅
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給予的啟發。 在分享學習佛法上最受用的經典時,妙凡法師分享《佛遺教經》中的一句話,「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啟發了他在修行中學會忍耐,並帶給他生命的智慧。在修行路上,忍耐非常重要,忍耐可以成就戒、定、慧。忍耐不是忍耐別人,而是忍耐自己的習氣。忍耐不是傻傻的壓抑,而是三思而後行,讓我們用更好的方式去應對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忍耐可以令人開悟,可以讓我們的慈悲、智慧、包容力會不斷的升級。對於忍耐,趙辜懷箴引用星雲大師說的 「要做事就要忍耐,要成功就要委屈」。讓她非常受用,不要只看到別人站在山頂上,要知道他們也是經過努力付出才到達頂峰的。趙元修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