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模式之歷史性成就
宗教的核心在信仰,扭轉傳統宗教之頹勢,成功實現現代轉型的關鍵在 於重建信仰。是否真信仰?感知在心。近代中華佛教信仰重建大體有兩條 途徑,其一重在依經建立,即重建某一部或多部佛經的唯一信仰權威這是 唯識學者等人所走之路。其二重在內心的宗教體驗,並輔以經論驗證。這是 太虛力主的堅持中華佛教本之路。人間佛教的星雲模式真正打通了第二條 信仰重建之路,這是其劃時代的歷史性成就之一。傳統佛教雖應了中國宗 法社會,但並沒從根本上處理好宗教與社會的關係。大多數情形下不是依附 於社會上層,就是厭社會,與社會隔離。星雲模式的歷史性成就之二,就 是證明了這兩端都錯,探索出在現代社會處理好信眾與團之間的關係,佛 教與知識份子的關係,佛教徒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有效方式方法。本文主要就 此兩點作了深論證。
從星雲大師本土化理念看佛光全球弘法之 文化適應及成效——以荷蘭荷華寺為例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1967年於高雄開創佛光山,陸續於全球創建200餘道場,實踐「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的理想。隨著佛教國際化的推動已在世界各地獲得肯定、認同,星雲大師於2001年,又提出「本土化」的主張。所謂「本土化」,就是要讓佛教依各地的文化思想、地理環境、風俗民情之不同,發展出各自的特色。在歐洲此數千年深受基督教影響與蘊育之區域,外來宗教之傳播實屬不易,希望藉荷華寺此個案之分析,來看佛教本土化如何落實。 此篇論文,作者以自身於2008年至2010年期間駐錫荷蘭佛光山荷華寺之經驗,透過荷華寺個案研究及歸納,從「星雲大師本土化理念看佛光全球弘法之文化適應及成效」。探討及瞭解荷華寺發展出具當地特色本土化「荷蘭佛教」之成果及期間所遭遇之困難。 希望荷華寺結合當地之有利條件,在荷蘭弘揚人間佛教之成功經驗,可提供其他歐洲國家弘法度生之借鏡,未來能在佛教本土化之前提下,將人間佛教之種子播灑處處並開花結果。
星雲大師之人間佛教修行觀實踐與推進
當代人間佛教從其誕生起,就把修行置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太虛大師在發表其著名講演〈怎樣來建設人間佛教〉的同時,提出了系統的人間佛教修行觀雛形;其本人證悟深入,所推行的共修雖失敗,但對後人廣有啟發。星雲大師躬行實踐人間佛教修行觀,不但自身修證精進,其推行的共修也取得了空前成功;星雲大師在數十年實踐中,更對人間佛教的修行觀的普及與深化有長足的推進。
從星雲大師禪淨之觀點探究其人間淨土之建構
星雲大師畢生致力於打造人間淨土,而他的禪宗與淨土宗觀點是他建構人間淨土的重要依據:禪宗是吾人在生活中實現人間淨土的主要實踐方法;淨土宗是規劃人間淨土藍圖的主要參考。進一步的說,星雲大師秉持佛法生活化及現代化的原則,將淨土宗思想適應新時代與新社會的步調,期望人間淨土是莊嚴的、富裕的、和諧的、慈悲的;而配合禪宗修行,調適身心,由個體而群體,由個人修養到社會互動,方有望建造人間淨土。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民間信仰思想研究
本文認為有關民間信仰的思想不僅是星雲大師早期「宜蘭經驗」的深層內涵,也是其人間佛教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因此對大師民間信仰思想的發展過程、主要理論及其思想價值做了深入細緻的梳理及考察。尤其是,本文在二十世紀中國信仰文化演進的脈絡中,理解星雲大師對迷信價值再估定的理念,大師相關的論述及其思想指向,構成我們觀察二十世紀漢傳佛教思想發展、觀念變遷乃至二十世紀中國信仰文化思想發展脈絡的一個極具指標意義的重大思想事件。
人間佛教的示現——台灣安寧療護佛教宗教師的臨終關懷之道
本文旨在闡述台灣安寧佛教宗教師的臨終關懷之道,一方面將其做為展現「人間佛教」實踐的範例考察,另一方面也企圖從台灣安寧佛教宗教師的臨終關懷實踐,重新建立對「佛法不離世間覺」一語的當代社會意義體認。由此,本文由對台灣安寧佛教宗教師的臨終關懷之道實踐過程中的寶貴經驗及觀念的反思,認為其對於「人間佛教」未來的拓展落實,多有值得借鏡參照與反思之處。
越南竹林禪之居塵樂道傳統——根據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視角的觀察
本文認為: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理論已經全面性地將佛教推進入了人間社會。本文據此考察了第十一到十四世紀越南禪宗竹林大士陳仁宗的「居塵樂道」主張,認為雖然社會環境不同、時代相隔甚遠,竹林大士也未曾將他的主張命名為人間佛教,但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的視角下,可以看出竹林大士居塵樂道的思想傳統與人間佛教有許多近似的方面。
都市:「極樂」與「娑婆」之間——論「人間佛教」的「都市波羅蜜」
本文認為:人間佛教運動的發展迄今所取得的主要成果都是以都市文明作為「方便」的結果,因而如何理解人類都市生活的性質,以及為現代都市文明提供合適的解脫之道,也就是人間佛教的重要課題。本文因此提出了「都市波羅蜜」的理論。
詩通大美當悟之— 兼論星雲大師詩學的文學史意義
中國古典詩詞常非抒發個人情感之工具,而多與修身齊家、體悟大道連繫在一起。因此,今天我們學習古典詩詞,除學習它抒情言志的方法技巧外,更應體悟其中之大美與大道。體悟大美之法可分為見聞讀誦、悟法解義、依法修行三個層次,而將三者融會貫通則是學習中國古典詩詞的最上乘方法。星雲大師論詩重視對詩中大道的闡釋,作詩亦重視對大道的傳達。這一傳統詩學精神在星雲大師詩學中的實踐,有其獨特的文學史意義與價值。
「大乘」觀念的嬗變與人間佛教的圓融特質
在中國佛教史上,「大乘」概念的內涵並不是一開始就確定下來的,而是有一個嬗變的過程。在整個南北朝時期,「大小兼學」的現象很普遍,到南北朝的後期和隋代,「捨小入大」才成為風尚,這意味著佛教界「大乘」意識得到強化。儘管如此,隋唐以後的佛教界並沒有將大乘和小乘對立起來,而是通過判教理論,力圖超越大、小乘的對立,建立所謂「一乘」的佛教思想體系。星雲大師所提倡的的人間佛教同樣提倡超越大、小乘的區隔,提倡「五乘佛法」的融和。人間佛教的圓融特質是中國佛教大、小乘相容傳統的繼承和發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