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初期大乘經典的涅槃思想——般若經的涅槃觀念
本文透過《道行般若》經以了解初期大乘佛教的精神和涅槃觀念. 分三項說明:首言支婁迦讖的《道行經》,是最早的八千頌型的般若經,故初期大乘經典的涅槃觀,須透過此經來了解. 第二認為理解此經要從代表大乘主體精神的菩薩行,及代表大乘智慧的般若波羅密二觀念著手,並分別對二名詞加以釋義. 其次,以《心經》說明般若波羅密多所具的雙層意思,再舉《道行般若》的原文見此二名稱的涵義。 第三段摘述《道行般若》經文六則,並一一加以分析比較; 最後總結初期大乘經典的涅槃觀是要不從相,色,聲,味等諸境取著,它是一無所得,無所有的空義大乘涅槃,此也叫做「菩薩的涅槃」。
管窺初期大乘佛教與人間佛教的關係——以淨土思想為核心
本文以「初期大乘佛教思想與人間佛教思想的關係」為探討主軸,徵引《維摩詰經》經證揭示初期大乘佛教思想的菩薩淨土觀,對讀人間佛教人間淨土思想之間可能存在的關連性及教義體系為研究內容,初步做了一些解釋與會通。 《維摩詰經》是繼《般若經》後,初期大乘佛教的重要經典,具有回溯歷史與啟發後人思想因素。通過分析原經描述的象徵意義,從中提出具有宗教哲學意味的概念,論證經文中所蘊含的義理,並以此作為探究經中淨土思想的概括。當然其重要的因素為「菩薩唯心淨土思想」與人間佛教的「人間淨土思想」有著異曲同工的蘊意。 考察初期大乘佛教與人間佛教對於「淨土思想」的基本思想論述,探討「淨佛國」、「菩薩淨土行」及「唯心淨土」等主要思想概念,這些思想的轉換與理論的落實,彰顯了人間佛教重於「解行」並重的修持;其是思想的再詮釋、再深化,也豐富了教義的開放性與辯證性,顯示了初期大乘佛教發展到人間佛教思想的「延續性」。
法音清流―大乘佛教梵唄經典
法音清流―大乘佛教梵唄經典  Clear Sounds of Dharma - Mahayana Buddhist Hymns
《華嚴經入門》第九講:十地的實踐
讓我們來談談《華嚴經》七處八會三十四品中,可稱為支柱之一的〈十地品〉。(十地的「地」為梵文 bhūmi 的意譯,這裡指的是菩薩於宗教意義上的依止處。)本書進行到此,讀者們應該看得出來,《華嚴經》是以大型宗教歌劇的方式鋪展,簡單說,就是一部闡釋佛的世界及大乘菩薩行者到達此世界的實踐方法的經典。若要深入思考菩薩修行時可能產生的問題,本品可說是最重要的章節。如先前我們提過的,〈十地品〉原來是一部獨立的經典,即使被收入《華嚴經》以後,《十地經》(Daśabhūmika Sūtra)仍在印度持續流傳了很長時間。
第九屆人間佛教青年學術研討會閉幕 學術研究向前有路光明在望
人獲特等獎、11人獲一等獎、14人獲優等獎。王雪梅對獲獎青年表示祝賀,她感恩人間佛教獎學金與大覺寺提供「身教、言教、境教」的良好平台,讓大家有機會以學會友、相互砥礪。李四龍對學生提出三點希望:一是重視經典文獻的支撐作用,明確研究物件;二是提煉核心問題,學會論證,注重行文內在邏輯;三是不怕犯錯,勇於提出結論,以自身之力推動學術研究。 張文良分享與人間佛教的因緣,感恩佛光山人間佛教獎學金對一代又一代青年學者的勉勵。他祝福青年學者不忘初心,將此次青年學術研討會收穫的正能量帶到未來的生活中,學會快樂地做學術。李利安對學子的成果予以肯定,他相信大家此次與星雲大師和人間佛教的善緣將永遠延續,希望青年惜緣感.....
第三期「英文經典研修——大般若經」線上課程 2021.08.02
《十二遊經》與史學地理及海洋敘事
《十二遊經》是中國佛教早期翻譯的與海洋地理有關的經典,裡面介紹了與海有關係的一些認識,是印度佛教徒對海洋文化認識的反映。本文對《十二遊經》裡面談到的史學、中印地理、海洋文明等問題做了探討,指出中印兩國文化在兩國佛教海洋觀方面的不同,及其背後的宏大敘事。
佛光大辭典英譯人才培訓 善用工具事半功倍
使用、翻譯技巧指導、翻譯流程,到培訓教材及禪宗名相翻譯,以及怎麼翻譯最適合,讓歐美人士能更便捷地使用《佛光大辭典》,以達到有效的學習。11月13日「名相翻譯技巧」課程,以討論、分享經驗方式,解決在實際經典翻譯上,各組所遇問題。 「這是一個很棒的、找資料的工具,但是很有趣,我們可以找到許多佛學名相,透過這些名相,可以搜尋到很多文章。」蘭卡斯特教授以「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為例,可查詢中國學術文獻網路出版,雖需要購買著作權及登入相關簽約學校帳號,但只要輸入關鍵字,就會出現許多檢索結果。 如「禪宗」一詞,會出現至少10頁以上,所以若需要縮短檢索範圍,可以試著輸入「禪宗 宋朝」,增加關鍵字,且注意字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