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從教學守道談到禪宗的特色
從教學守道談到禪宗的特色  Teaching, Learning, and Upholding the Way in Chan Buddhism
【論壇報導】從經論到現實 領略《心經》的般若堂奧
場時提出:260個字的《心經》,是佛教三藏十二部經中最為普羅大眾所耳熟能詳的經典,同時被視為修行的經典、信仰的念誦、神力的加持。郭朝順教授透過列明十一類《般若經》系統的表單,點明《心經》在般若系統中的特色,指出《心經》的「心」,就是「般若波羅蜜多」整個核心的心要,所以修行需要學習「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而且必須能「照見五蘊皆空」,最後才能夠「度一切苦厄」,達到真正圓滿究竟解脫。 此外,郭朝順教授說明《般若經》與《心經》的關係,以及《心經》的流傳、主題、核心思想、觀修方法「名假、受假、法假」及功德勸行。分析《心經》的核心思想:「無受三昧」、「性空假名」、「空有不二」。落實到生活中,就是提醒我們不.....
「身」與「心」的結合―星雲大師體育弘法
體育運動不僅可以強健體魄,還可以強韌心性。星雲大師獨具慧眼,把佛法和體育結合起來,把運動場化身為弘法利生的道場。實驗一,以運動員心理建設系統為依據,為佛光球隊建立「術道兼修」的心理訓練目標。結合佛光特色心理服務進行實驗干預,包括法師開示和靜坐。最後通過自我監控及回饋評價佛光特色心理訓練效果。運動心理學不僅包括競技體育,還包括大眾健身。實驗二,主要探討佛光啦啦隊鍛鍊的心理效應,對光中幸福啦啦隊的26 名隊員進行4 次實驗干預,最後進行實驗前後《自測心理健康評定量表》回顧自評。本研究發現,佛光特色的心理訓練是「身」與「心」的結合,「術」與「道」的兼修;星雲大師體育弘法通過耳濡目染,薰習三好,以球會友,傳播佛法。星雲大師體育弘法推動全民健身,落實信仰傳承,開闢修行法門,共建五和社會。
長阿含經研究
本文筆者分別介紹長阿含的地位,長阿含各經的異譯及漢巴對照表,長阿含各經大意. 作為對長阿含經的初探. 大致擇要點如下: 一. 長阿含經之地位 (一) 長阿含和長部之關係,兩者在內容上有相當的不同,各有其特色. 原本長阿含己散佚,所以漢譯長阿含的存在價值,更倍受重視. (二) 長阿含經的內容顯示,長部,長阿含體系之原始經典約成立於西元前三世紀至西元前二世紀間,且北傳較南傳為晚。 (三) 長阿含經編輯目的,對外求破邪顯正; 對內求闡明解脫道之教義信條,以成就佛陀之教。 (四) 從長阿含經之內容,可知與各部派之傳統部分而尋出二者共有教義,了解為屬何部派之依據。 (五) 分別與四阿含在成立代年代及內容,部派關係作比照,以暸解長部,長阿含經在四阿含中的地位。 二. 長阿含經各經之異譯及漢巴對照表:此部分引用日人赤沼智善《漢巴四部阿含互照錄》資料,加以增補而成。 三. 長阿含各經大意:筆者把握各經大意內容,以簡潔文筆依序記載之。
長阿含經研究
四阿含經之排列次序,各部派不同,本文列舉四阿含經長增,雜,中的不同排列形式以推斷其可能的所屬學派. 作者以為雖無法一味以此方法下判斷,但卻可由此窺知所含部派的特色,仍具參考價值。 至於漢譯《長阿含》所屬部派的問題,日本學者曾做過種種討論與研究,如早期法幢主張其屬化地派; 明治以後,學者則多認為《長阿含》屬法藏部,亦有石川海淨等人以為其屬說一切有部,各種說法不一。 漢譯《長阿含》與巴利《長部》因所屬部派不同,故組織與內容亦異. 作者於文中簡述二者的內容,並提出其他異譯經; 文末詳細列出南傳大藏經 (日譯) 之巴利阿含與日本國譯一切經之阿含部以為補充說明。
禪與維根斯坦的後期思想比較
本文之目的在比較禪與維根斯坦後期思想的異同,以促使東西文化的交流,認識,使中國再度創造出更新穎,更充實的思想內容. 作者在處理結構上,首先分論禪宗的思想內容與維根斯坦的後期思想,解釋禪之與禪宗? 禪宗的歷史發展? 禪宗的要義? 禪宗的語言特性? 及略述維根斯坦對哲學,對意義的看法? 說明「瞭解」一詞的義涵? 和其《哲學研究》一書的特色? 繼則比較兩者思想,言其相似處在:一,兩者的目的皆在使心靈無礙. 二. 不建立體系,應病與藥. 三. 語言是一種權宜之計. 四. 著重人生實際的生活面. 五. 還原事物的形上本來面目. 六. 強調心靈的價值. 而其相異處在:一. 兩者重心不同. 二. 語言功能不同. 三. 動作表示法之不同. 四. 方法不同. 五. 對「看」採取不同的看法。
星雲大師文學思想學術研討會 武漢大學隆重登場
淨土、推進兩岸和平統一具有重要意義。 與會學者皆是全國高校文學領域的學者教授,分別來自山東、河北、浙江、安徽、湖北等高校,對於人間佛教的推動有融合推進的作用。 圖說:《星雲大師全集》主編蔡孟樺介紹書中特色。 人間社記者陳后攝 圖說:會議由武漢大學中國宗教文學與宗教文獻研究中心主任吳光正主持,教育部長江學者、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陳文新、武漢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蕭紅、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蔡孟樺、南開大學文學院教授張培鋒、浙江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崔小敬致開幕詞。 人間社記者陳后攝 星雲大師文學思想研討會閉幕 拓展學術思路 由武漢大學文學院、武漢大學中國宗教文學與宗教文獻研究中心與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聯合主辦.....
星雲大師的慈悲思想與實踐研究
慈悲作為佛教特別是大乘佛教的代表精神之一,普遍出現於各派的理論討論與實踐過程中,不同的解讀與實踐也反映了各家的獨特立場,本文的主要關注點則是當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方面,本文選擇將星雲大師講述慈悲的代表篇目〈佛教的慈悲主義〉,與解讀慈悲較為詳實的隋代高僧淨影慧遠的名作《大乘義章》中關於四無量心的部分進行對比,以顯示前者鮮明的人間佛教特色;實踐方面,本文繞過已經有的宏觀層面的眾多研究,將關注點轉向星雲大師在行為上的具體細節,並將慈悲施予的對象分為上親、下親、中人、下怨、上怨五個方面加以討論,以期從具體的日常活動中見微知著,發掘出星雲大師有關慈悲的實踐特色。
談星雲大師講經說法的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