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漢文佛教大藏經的刻印——兼談《佛光大藏經》的編纂
中國佛教雕刻的大藏經始於宋朝開寶四年(971)至太平興國八年(983),朝廷命張從信到益州(今四川成都)雕造佛經全藏,是為「蜀本」或「蜀版」。《開寶藏》雕版完成十三萬塊後,刻版運到汴京(今開封)儲存,刷印本則分送給各地大寺院。首刻全藏印本曾於北宋雍熙元年(984)由日本沙門奝然傳入日本,以後陸續傳入契丹和高麗及西夏,各地寺院的佛教徒紛紛來汴京請經。
《海天遊踪》與佛光山的宗教性格
《海天遊踪》是星雲大師的一部日記,是星雲大師1963年6月26日至9月13日參訪泰國、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日本、香港的遊記。透過星雲大師參訪興奮點和參訪感想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星雲大師佛光山模式的建構、運作思維的源頭活水。
從佛教的價值觀看佛教未來的方向
人類正在走向二十一世紀,一些敏感的思想家和相關領域的戰略家們,都在進行前瞻性研究,佛學界似乎也是如此,日本方面的議論就很多。這次收到佛光山的「邀稿書」,將「探索未來佛教的方向」列為重點,使我突然感到這個議題的分量,也喚起了平日積累的一些瑣想,現在藉機整理出來,算做參與這一討論的一孔之見。
青年星雲對日本佛教的反思與借鑑
佛教在西元五世紀傳入日本,迅速為本地文化所接受;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佛教更是吸納歐洲學術方法,大興文教事業。歷史上,日本曾對台灣進行了長達50 年的殖民占領,其弊端深刻地影響著台灣佛教。本文通過對《星雲大師全集》的爬梳,試探初登台灣的青年星雲如何看待日本佛教,其思想對日本佛教進行了怎樣的反思與借鑑之問題。面對殖民占領導致的台灣佛教無戒化局面,青年星雲為恢復中國佛教傳統戒律而奔走鼓呼;另一方面,他對日本佛教的無戒化傾向的歷史淵源,展現出「了解之同情」。青年星雲為弘揚人間佛教思想,積極吸收日本佛教文教事業的優長,在短時間內撰寫出版《釋迦牟尼佛傳》一書,其寫作動機中不無回應日本佛教衝擊的心態;在大師的不懈努力下,《佛傳》通過更多樣的方式傳播開來,其影響力更是早已超越日本佛教中的同類著作。
漢文大藏經國際會議 學者肯定佛光山的努力
藏經國際會議 學者肯定佛光山的努力 【人間社記者 明淳 美國土桑報導】 「漢文大藏經第四次國際會議」11月2至3日在美國亞利桑那大學舉行,會議以佛教藏經在大數據時代的未來展望為主題,30多位來自美國、日本、韓國、兩岸三地等佛教藏經學者與會,包括《DDB電子佛教大辭典》發起人暨BDK(Bukkyō Dendō Kyōkai)英文大藏經出版會長Charles Muller教授、韓國西江大學副教授暨《佛光大辭典》與「藏經數位化工程」文字辨識軟體開發工程師Wayne de Fremery等。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國際中心也應亞利桑那大學東亞研究系教授暨佛教研究中心主任吳疆之邀與會,由有在法師代表出席。 .....
佛塔與經典對論 蘭卡斯特探討金剛經含義與結構
,探討在《金剛經》中,佛塔和經典的對論,演講以全英文演說,在場聆聽包括佛光山大眾和叢林學院學生。 蘭卡斯特從結構層面談《金剛經》,如當機眾須菩提:「究竟誰是『須菩提』?」還有何謂「善男子善女人」?曾有日本學者提出「在佛塔禮拜者為善男子善女人」的觀點,彰顯佛塔在信仰上的意義。 所以佛教是以佛塔禮拜,還是以經典為主?以《金剛經》裡的「隨說是經」到「皆應供養,如佛塔廟」從而探究《金剛經》是以禮拜供養為主,或是以經典傳達要義為要? 蘭卡斯特引述《金剛經》所說,一個人擁有三千大千世界七寶,全數布施的功德為何?但一個人能夠受持、讀誦,為他人說四句偈,其功德和供養佛塔等同。蘭卡斯特指出,印度佛教早期並沒有留.....
《佛光大辭典》英譯培訓 前進舊金山
Van Sevendonck。 蘭卡斯特教授特別強調星雲大師對《佛光大辭典》英譯計畫的目的與期許,表示此計畫不但有學術價值,更能讓佛教在英語界普及化,讓人人都能理解佛教的義理。 布魯姆教授是涅槃經與日本佛教的專家,在2013年由日本佛教傳道協會(Bukkyo Dendo Kyokai) 出版的《大般涅槃經》英譯本,被收藏為傳道協會的英文大藏經系列。 巴斯維爾教授經驗豐富,費時12年主編,於2013年出版的《普林斯頓佛教字典》(The Princeton Dictionary of Buddhism),是目前英語界最有權威性的佛學辭典。他帶來專業的指導,提供大家快速解讀佛學名相、法數的方法,以.....
《生活唯識》第四講:來自深層的健康
最近日本掀起了健康食品的熱潮,這麼說一點也不過分。商店貨架擺滿打著健康食品旗號的商品,電視也大張旗鼓地播放廣告,甚至出現因廣告過度宣傳而造成的問題。其實,並非只有現代人才這麼重視健康,不管哪個時代,健康對於生存來說都是重要的問題。讓我們思考一下「健康」這個概念。
華嚴法界觀法的構造及其特質
本文針對華嚴祖師們,對觀行實踐法門的特質略加詮述. 首先提到華嚴法界觀法的分類與開展:日本凝然大師根據華嚴諸祖的立論,將華嚴觀法分為十類. 律藏大師將華嚴觀法分為三門,即約教淺深門,直顯奧旨門與寄顯染淨門. 杜順禪師的五教止觀,是以五教的深淺作為觀法的組織. 智儼對華嚴觀法的立論可分為兩大類,即為一般教義所產生的觀法,與僅限於華嚴別教的觀法. 法藏的「妄盡還原觀」總分為六門,法藏認為三界虛妄,唯一心作,並依據諸聖教開為十重來說明此心,即「十重唯識觀」. 澄觀的「華嚴心要觀」站在禪宗立場解說華嚴心要,「三聖圓融觀」是以文殊普賢之因分與如來之果分,如此因果不二而三聖圓融. 其次略述杜順法界觀門的結構:杜順的「法界觀門」為華嚴宗成立的磬石,在此對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三門分別加以敘述. 最後討論性起觀與緣起觀,性起與緣起乃一體之二義,故「法界緣起觀」可自「性起觀」來發揮其玄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