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三好人生
三好人生 A Life Lived in the Three Acts of Goodness
三好人生 萬家生佛
三好人生 萬家生佛 A Life Lived in the Three Acts of Goodness; Buddha Is in All Families.
三好人生 四季花開
三好人生 四季花開 Three Acts of Goodness Practitioner; Spring All Year Long.
十二因緣 三世人生
十二因緣 三世人生 Twelve Links of Dependent Origina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lives.
第三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研討會 兩岸學者齊聚祖庭分享碩果
處就能看出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體現,並將其歸納成三個結論,即宗教要和諧、社會要和諧、人我要和諧,作為弟子們,要努力將大師人間佛教的理論實踐於人間。 「人間佛教是融合的、歡喜的、幸福的;讓我們在悠悠歲月的人生裏,就像是在美麗的花園自由自在地散步。」妙凡法師則轉達大師對大家的關心,並感謝眾位學者,透過大家的筆,為人間佛教的思想留下重要歷史,在人間留下美好的善緣。 宜興市統戰部副部長、宗教局局長王立明表示,宜興佛教文化源遠流長,相信星雲大師、佛光山人間佛教理念將會帶來清新、脫俗、拓實的風氣,值得大陸佛教界學習、借鑒。 主題演講有賴永海、洪修平、董平、程恭讓以及佛光山依空法師發表,內容精彩、各具特色。另.....
三皈五戒的人間意義
人生最大的利益,一般人都是追求功名富貴,金銀財寶;但是真正說來,世間所有的利益總加起來,都遠不及皈依三寶和受持五戒的價值。 皈依三寶是學佛的入門。佛、法、僧三寶是佛教徒信仰的中心,也是超越世間的聖財。佛如光,能圓熟眾生,是為世間的教主;法如水,能滋潤眾生,是為人生的真理;僧如田,能生長信者的功德法財,是住持佛法的善知識。三寶的重要,就好比陽光、雨水、大地,缺一不可。唯有皈敬三寶,才得以長養法身慧命,昇華心靈世 界,跨越人生的藩籬。
佛光山英文線上共修直播論壇 危機就是轉機
變。更重要的是效法佛教寧靜的革命,以慈悲為最大的力量,為世界帶來改變。 最後,覺凡法師用智慧語分享,隨時自我提醒,用內心平和與慈悲,面對及接受危機,作為自我修行。覺瑋法師強調,用3C尋找危機出口,創造人生彩虹,妙光法師用「我是佛」,勉勵大家要有相信自己,給人信心與希望,共創人間淨土。 佛光山英文線上共修Youtube頻道 (Fo Guang Shan English Dharma Services)於台灣時間每周六晚七點半 (北美洲東岸EST早上七點半),播放全英文共修,並搭配15分鐘英文開示,希望全球佛光英語人士在疫情期間仍舊有聞法修持的機會。 佛光山英文線上共修Youtube頻道鏈接: h.....
第六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上海開幕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 上海開幕 由上海大學文學院和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聯合主辦的「第六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6月2日在上海星雲文教館盛大開幕。本次會議主題為「人間佛教與人生修持」,開幕式由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道安佛學研究中心主任程恭讓教授主持、西北大學玄奘研究院院長李利安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溫金玉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李向平教授、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唐忠毛教授、佛光山副住持慧開法師、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院長妙凡法師、上海星雲文教館館長滿蓮法師,及海峽兩岸多所著名大學的近四十位學者,和部分2018年人間佛教寫作獎學金博碩士研究生等共近百人出席。 程恭讓在.....
人天乘與菩薩乘的修學問題─ 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的觀點(上)
本文探討太虛大師與星雲大師對佛教五乘修學的觀點,尤其著重於人天乘與菩薩乘的關係。太虛大師提倡「人生佛教」,強調以改善現實人生為基礎,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佛法,並提出「依人乘行果,趣修大乘行」的修持方針,認為應從人乘出發,逐步走向大乘菩薩道,最終成就佛道。他提出「人圓佛即成」的理念,強調人格的圓滿須達至佛的境界,並非僅止於世俗的君子賢聖,更提出「今菩薩行」,強調菩薩行應符合當代社會需求,積極參與社會,服務眾生。 星雲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強調修行的多元性,認為任何符合佛法、有益於人類福祉、能饒益眾生的行為都是修行,拓展了修行的定義。他闡述五乘佛法,認為人天乘是佛乘的初階,修行應循序漸進,從人天乘逐步走向菩薩乘,最終成就佛道。他提出「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強調在世間實踐菩薩道,並以「佛光淨土」為目標,融攝各種淨土的精華,追求人間的安樂與淨化。兩位大師的觀點都強調人間佛教的實踐重要性,提倡在生活中實踐菩薩道,以慈悲智慧護念眾生,並積極參與社會,解決現實問題,最終實現人間淨土。然而,二者也存在差異,太虛大師更側重於理論的建構與修學次第的闡述,而星雲大師則更強調修行的多元性和靈活性,以及如何將佛法融入現代人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