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合掌人生
合掌人生 A Life With Palms Joined
合掌人生
合掌人生 A Life With Palms Joined
人間佛教的管理心法
佛教自釋迦牟尼佛創教以來,就有一套獨特的管理學,佛陀所建立的僧團也有健全的組織和完整的制度。因而,佛門自古以來的管理是以自我發心、自我約束、自我覺察為原則,管理目的是為了使僧團能和合發展,俾令正法得以久住。佛教組織管理的核心價值在此,是佛教徒共同接受的主流價值觀。自我身心管理是佛教管理的首要準則,心正則身正,身正則能讓佛教團體走向健全之路,和合發展而使正法久住。星雲大師強調:「管理是一種藝術,有其靈活巧妙之處。」 靈活巧妙在於「心」,從「心」下手才能獲證正報莊嚴;進行環境管理而攝受依報莊嚴。在宗教上,則以自我內心的管理為主,以外在人事的管理為輔。這是必然要求,使有情世間的正報與器世間的依報,得以依正融通,事理無礙。
程恭讓細說星雲大師貢獻 善巧方便弘傳人間佛教
的第一貢獻「系統地建構人間佛教思想理論體系」,透過善巧方便弘傳佛教。他分享在大陸發表「星雲大師對佛教的十大貢獻」論文時,他的學生拜讀後,除了讚嘆教授的好文章,對於大師的氣度、胸懷、奉獻超乎其想像,深覺世間上有位智慧與慈悲的弘法者存在而歡欣不已,此文值得精讀細讀,也是中國佛教的希望。從年輕學生的真誠表達中,令程恭讓直觀讀懂其心,認同他所撰述的文章。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幽默風趣的程教授解釋,藉由認識與理解而撰寫「星雲大師對佛教的十大貢獻」,認為大師一生都在建構理論實踐,如今更將人間佛教的體相用融和,「佛說的、人要的」是教體;「淨化的、善美的」是教用;至於大師的種種觀念、理論的說明,以及對人.....
人間佛教國際學術研討會 香江盛大展開
很清楚明白當下應該做什麼」。 一般人誤解佛教迷信、拜偶像,永富法師說:「學佛其實是學習佛陀的覺悟及清楚明白」,佛教外在的儀式是改善心性的方便法門,而學者用心投入研究人間佛教,提升佛教學術地位之餘,也令世間未來更加美好光明。法師表示,大師特別指示要致贈《人間佛教宗要》及《開放》兩本書給與會人士,加強大家對人間佛教的認識。 「佛法就在現場,因為看到大家很歡喜的神情。」鄺美雲發言時表示,「人間佛教就是歡喜,以歡喜心迎接每一天」,大師立下弘願「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學佛令人幸福滿足,多年來跟隨大師學習,改寫整個人的生命,充滿歡喜心,體會到以生命影響生命。」鄺美雲強調,人間佛教最重要的就是.....
人間佛教座談會 學者雲集 開展研究新視野
討論,為人間佛教論題開展新視角。韓國中央僧伽大學本覺法師連結史蒂芬‧霍金《偉大設計》和《華嚴經‧世界成就品》的宇宙觀,提出〈眾生行業打造的世界成就〉論文。韓國東國大學中文系教授朴永煥從惠能大師「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理念出發,指出台灣的人間佛教具有「儒佛結合」特徵。 日本駒澤大學佛教學部教授大澤邦由,探討日本檀家制度、喪葬佛教結合的現象,發現檀家對佛教義理無意了解,為此表達憂心。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教授高橋晃一,將唯識學和菩薩道的關係做了梳理。北海道武蔵女子短期大學教授鈴木健太分享對小品般若的研究,體認到和不同信仰、修習不同法門者的和諧互動,包容是關鍵。 人間社記者 蕭惠珠 高雄.....
感恩生命,自在生死──學者與行者談人間佛教生死觀
見此為人間佛教的重要思想之一。他提到大師所說的「生命在輪迴裡就解脫了」,看似難以理解,但就現實而言,不論是凡夫的「分段生死」,還是羅漢的「了生脫死」,都同樣在法界中。菩薩因為不捨眾生,所以會乘願再回到世間,以及開發智慧,知道肉體的生命必然因老朽而更新,只有阿賴耶識是不死的。從這個角度來看,菩薩的生命不受生死的束縛,在十法界中流轉直到成佛,所以說在輪迴裡就解脫了,沒有所謂輪迴的問題。只要我們理解這個道理,自然就能夠克服、超越對死亡的恐懼。 生活中如何放下對愛人生離死別的執著,慧開法師提出了往生佛國或乘願再來的條件。他建議及早培養並建立「十方三世」的宇宙觀,老病來臨時,要先預作規劃及安排個人的生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