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書香蔬香風行 永遠從關懷出發
尊重與包容
今天,自由、民主與科學,已然成為世界的潮流,但是在人類的濫用之下,自由成為侵犯他人的藉口,民主也變成犧牲弱小的武器,科學更是被野心家利用作為打倒鄰國的工具。過去這三項被認為是社會進步的要素,如今卻弊端百出,值此世局紛亂之際,我們提出「尊重與包容」來作為大會主題,希望能喚起世人彼此的關懷與共識。 經云:「佛法在恭敬中求。」佛教最講究「尊重」的修養,因此在世界的宗教歷史中,唯有佛教沒有發生過流血戰爭。我們應如何將「尊重」的美德,落實於日常生活中呢?
《維摩詰經》的社會管理學
佛經中最具代表的居士大德,就屬《維摩詰經》的維摩居士了。他住在印度的毗耶離大城,是一位政商關係很好的大企業家。老維摩為人幽默風趣,長於口才,善於方便說法,在語默動靜之中,就自然的將佛法帶給大家;他正直、勇敢,樂善好施,歡喜幫助貧民百姓,關懷弱勢團體;他不求回報,不自私、不貪求,只想給人一些幫助,因此,深受社會各界人士的歡迎與喜愛,尊稱他為「大士」、「菩薩」。老維摩對於人世間的人情管理、人事管理,很有這種專長,也樂意幫助他人怎麼來處理面對,現在就把維摩居士對於社會管理的善巧方便,為人的一些趣聞,介紹給大家認識,這一位佛陀時代的居士菩薩。
「本生譚」的詮釋
從神話學的觀點來看,部派佛教中的「本生譚」經典具有神話的性質。因此在本文中,筆者便嘗試從神話學的角度,去探討「本生譚」的意義、價值以及它們被集成背後的心理因素,並說明雖然「本生譚」經典是一些帶有神話性質的宗教文學作品,但它們確實傳達了大乘種姓的佛弟子來自心靈深處的呼喚──倣效佛陀,追求超越,追求圓滿,追求自他生命全體圓成的正覺境界;而這些呼喚又勢必會引發其他佛弟子大乘心靈的共鳴,乃至於醞釀出整個大乘佛教的興起。所以,「本生譚」經典的集成最主要的心理因素,極可能是佛弟子「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subconsciousness)中欲倣效佛陀、追求超越的生命終極關懷,而不只是意識上對佛的「永恒懷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