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光西來學校菩提學子座談 以佛法智慧應對現代挑戰
場監院妙眾法師、大慈佛社滿富法師、文山區區長鄭裕峯、祕書室主任張勝凱,帶領各部門主管與佛光人一起祈福,並恭誦星雲大師〈為佛誕節祈願文〉。 人間社 覺瀚/台北報導 2008年佛學研究論文集——佛教與當代人文關懷tw 人間社 覺瀚/台北報導 佛光山 當代 佛光西來學校自2017年成立「菩提學子」計畫以來,致力於接引13歲以上的青少年返校服務,至今參與人數已超過50人。隨著科技的進步、資訊的爆炸以及社會快速轉型,青少年面臨的身心挑戰日益加劇,且範疇愈發廣泛。為因應這些挑戰,西來學校於11月16日舉辦「Ask Me Anything」座談會,特別邀請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及團隊知悅法師蒞臨.....
以「引證」為例簡析《星雲法語》思想來源的豐富性
佛光山科技弘法 大辭典建構數位化翻譯流程
統,帶給全球參與此計畫的譯者最大的方便。 這次大會主題為「不確定的年代之數位世界」(The Digital World in the Age of Uncertainty),探討現代數位科技的應用,在人文領域的共同發展面向上,如何因應時代的需求並克服各式挑戰。 妙光法師以〈從紙本到數位:《佛光大辭典》的跨世紀轉型〉為題,分享《佛光大辭典》發展歷程,從90年代八冊(含索引)厚重的傳統紙本辭典,演化成便攜式的光碟和隨身碟,現在更開發手機APP,讓使用者能隨時隨地查詢詞彙。在AI人工智慧引領下的數位時代,《佛光大辭典》英譯計畫與時俱進,致力走向電子化、無紙化的翻譯流程,將海量的佛教文獻資料、各類佛教.....
何謂「佛弟子」?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二千五百餘年前,釋迦牟尼在古印度摩揭陀國菩提伽耶的一棵菩提樹下開悟成佛以後,便到鹿野苑為憍陳如等五比丘宣說「四聖諦」的教法—史稱「初轉法輪」。由此,「佛、法、僧」三寶具足,標誌著佛教的正式創立。
信願行解的隨身寶:《佛光大辭典》
藏經是佛教學的的寶庫,歷代對藏經的編纂極為重視,不僅當作政績大業,也視為傲人文化成就。編纂戴經,勞師動眾,費力耗時,亦末必能成,一個朝代又往往只能完成一次編修工作,這也可能是有的機會。藏經編纂之巨困難如此,而一位佛教學者想攀足藏經高閣,即使窮其畢生之力勉勵精進,又能閉關幾度?閱藏幾許?其親證佛語奥義又幾番?要能悠遊經藏法海而不迷失,除了憑其毅力和因緣外,就只能依靠工具了。辭典就是出牌迷津的普巧工具,是佛法經法海的舟輯。
論朱元璋的佛教管理思想
明太祖朱元璋與佛教佛教關係密切,青年時曾出家為僧,即位後亦頗禮佛教。《明史》云:「至正四年(1344),旱蝗,大饑疫。太祖時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里人劉繼祖與之地,乃克葬,即鳳陽陵也。太祖孤無所依,乃入皇覺寺為僧。逾月,遊食合肥⋯⋯凡曆光、固、汝、潁諸州三年,複還寺。」
星雲大師對於佛教倫理的貢獻
星雲大師對於倫理學的議題,有廣泛的涉及,把佛教倫理從傳統推向現代關注,形成系統性的觀點,構成其「人間佛教的新倫理觀」,由此而論,星雲大師對於佛教倫理有著重要的貢獻。
論星雲大師的佛教改革精神
星雲大師在創立「人間佛教」理論體系並實踐「人間佛教」的偉大事業中,形成偉大的佛教改革精神。這一佛教改革精神,又反過來指導其「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在對星雲大師的佛教改革精神進行學術回顧的基礎上,本文提煉星雲大師改革精神的豐厚內涵:一是「隨緣不變」的精神,包括創新精神和堅守精神,二是「以人為本」的精神,包括人文精神和奉獻精神,回答星雲大師的佛教改革精神「是什麼」的問題;梳理星雲大師佛教改革精神的歷史淵源和形成基礎,回答這一改革精神「為什麼」亦即「如何形成」的問題;指出星雲大師佛教改革精神的當代價值,其中包括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和多元並存的融和精神,回答其改革精神「怎麼辦」亦即「價值」的問題。
星雲大師對佛陀本懷的新發展
「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如果只是「對於人的行為發生效力」,「訴於人的宗教情緒」, 那這僅僅是一句與理性相斷絕的教條化學說。星雲大師在《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一書中,不只一次強調人間佛教的人間性、生活性指向。顯然「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這一命題所涉及的,也必然合乎星雲大師的理論旨趣,即 基於活生生的人及社會的現實。因此借用著名哲學家陳康針對社會現實的「事實分析」理論線條,闡釋「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回歸些什麼,相對來說比較切近人間佛教的理論品格。
學者與行者探討《金剛經》 共論安心與成佛
學者與行者探討《金剛經》 共論安心與成佛 由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因應疫情策劃的人間佛教十堂課,2022年「經典十堂課」4月1日播出第二場「《金剛經》的無住觀」,由佛光山新馬印泰總住持覺誠法師與北京大學人文學部副主任李四龍教授對談,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主持。一小時的精彩講說,聽眾們透過youtube及zoom等不同的網路平台,同步聆聽法要。 妙光法師首先拋出問題:一般佛教徒當作消災延壽、超度佛事的《金剛經》,同時也是般若系統的經典中,自帝王將相、知識分子,一直到民間信仰皆熟悉,最能代表佛教的一部。《般若經》與《金剛經》的關係如何,其主題與結構又是如何? 李四龍教授解釋,《金剛經》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