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理論難題及其可能的解決方案芻議
人間佛教的發展目前已經到了一個關鍵時刻,之前人間佛教在弘法上固然有了非常好的規模,可是由於它在向知識轉化的過程中,其自覺的程度仍然有限,因此當它走向社會,走向世俗,或者說走向現代的過程,需要知識的面向,需要出自理性的思考與反省。本文對程恭讓教授有關善巧方便概念與思想的論述進行了深入的呼應,希望能在此理論基礎上,訴諸天台的理論傳統,為學界的人間佛教研究把握難題及提供可能的解決方案。
「方便善巧」與人間佛教――《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略評
自二十世紀太虛法師宣導「人間佛教」以來,經過海內外佛教界眾多僧信人士數十年的宣導和實踐,「人間佛教」理念及其價值已經愈來愈得到廣泛的認可,目前已成為當今中國佛教的主流趨勢之一。在人間佛教推廣的歷程中,以台灣星雲大師及其領導的佛光山,貢獻尤為卓著,在海內外有著廣泛的影響。對於星雲大師及佛光山的「人間佛教」理念及實踐,也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關注,近二十年來,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研究的成果也不斷出現。最近,台灣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了程恭讓教授經時四年的研究成果――《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一書,細讀之餘,頗多感觸。於此發表一些感想,向同道求教。
返本開新的人間佛學――評程恭讓教授新著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
程恭讓教授的《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2015 年3 月) 出版了,作為博士學位由程老師指導的學生,該書的部分章節筆者這兩年曾有幸先睹為快,但是拿到全書,再次通讀,仍然忍不住感慨:這部書是當代人間佛教研究的一部大著作!除了顯見的文獻徵引宏富、多種研究方法嫺熟使用之外,更體現了體大思精的思考格局和理論縱深。雖然該書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為名,但是通觀四卷十二章的內容可以發現,作者的討論並不局限於人間佛教的個案研究,如何在佛教史中理解人間佛教興起以及發展的歷程,是作者首先建構性論述的部分,該部分的論述,作者或鉤沉史料,或詮釋比較,結合星雲大師個人思想形成全面探究人間佛教的興起過程。如何以佛經為依據找到當代人間佛教的理論基石,則是作者思考人間佛教遭受教內外批評的根本性回應,這個部分也是本書最為重要的理論創見,作者提出在佛教經典升格運動中被忽視的第七度「善巧方便」,可謂發前人所未發,然於典有據!
序: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價值重估思想的殊勝意義
我們通過對照大乘佛教一些重要經典的思想,與星雲大師著作及其人生中所體現的智慧,揭明般若慧與善巧方便智之不一不異、相輔相成,是佛教智慧尤其是大乘佛教智慧最重要的特徵,同時揭明般若慧與善巧方便智之辯證彰顯、平衡開發,是星雲大師一生學養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智慧品格,由此我們已經為星雲大師及現代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尋找到了根本的依據。那麼這種與般若相互統攝的善巧方便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之具體展開中,究竟呈現出什麼樣的形式呢?我們可以說有關價值重估的思想代表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方法思想,它本身就是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善巧方便智慧之具體化和外在化。因此對於大師價值重估思想的進一步研究,可以讓我們更深刻地體驗其善巧方便修養的性質,也讓我們有機會更好地更系統地理解貫穿在大師人間佛教一切理論施設,及實踐開展中的智慧深度與廣度。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菩薩道思想研究
自從佛陀為世間宣說引向開悟的道路,佛教史中的高僧大德,無不對解脫道、菩薩道思想的建構有所貢獻。他們依據自身的理解與實踐,結合歷史語境與時代特點,不斷對佛陀所講、佛經所載的各種法的名相進行整合與重新詮釋。 星雲大師的講法中,常有對菩薩道中的諸法進行契合現代語境的詮釋。本文通過對歷史中從印度到中亞、漢地佛教的菩薩道思想發展脈絡進行簡要的梳理,以追溯星雲大師菩薩道思想的歷史來源。以這樣的系統為參考架構,本於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思想的概括,及對菩薩發心、四無量心、世間禪法、六波羅蜜(十波羅蜜)、四攝法、人間淨土等概念的解釋,力圖展現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菩薩道思想的詮釋特色,以及以方便智慧實踐菩薩道以達到人間淨土的實踐情懷。
人間佛教全球弘化問題略論——以美國為例
背景與目的:筆者在佛光山澳洲與美國分別院服務近二十年後,深感人間佛教法義殊勝,然而當地人士接受佛陀教法速度遠不如預期。因此,隱藏於授與受兩者之「鴻溝」,是值得進一步探討議題。 研究方法:其一:以電子檔案問卷調查表,電郵到佛光山美國各分別院,請當地出家僧眾填寫 (76%)。其二:以紙本問卷調查表發給曾服務於過美國寺院,但現今人住台灣出家僧眾填寫 (24%)。將所得資料數據進行統計、分析,並逐步歸納影響佛教本土化因素。 研究結果:接受佛法西方人士近五年來有成長;中華文化活動與禪修是吸引本土人士走入寺院最佳方便法;外語能力是弘法人員最需要加強弘法技能;中西文化差異是佛教本土化最大困難之一。 結論與建議:為加速佛教本土化,加強弘法人員外語能力外,可透過與當地美國文化專家學者交流,進一步全面解讀美國文化,藉以降低或消除「文化衝突」。
成立「人間佛教圖書館」
使佛陀紀念館、人間佛教圖書館、佛光山分別成為佛寶、法寶、僧寶的象徵:佛陀紀念館供奉佛牙舍利,從文化、教育給人歡喜,接引廣大眾生親近佛教,佛光山積極培育僧才,從信仰、教育給人希望,培養佛門龍象住持正法。若能有一個搜集全世界「法寶」的圖書館,也是從教育、文化方面,接引學術界的人才,可以給學者許多的方便,也會因此產生研究的信心。
文化為橋—淺談菲律賓光明大學人間佛教生命教育
光明大學係由星雲大師於二○一四年在菲律賓創立,是菲律賓首座由佛教團體創辦的大學,也是佛光山教育體系五所大學中最年輕的一員。星雲大師以慈悲智慧和善巧方便,倡導人間佛教超越種族文化的生命教育,透過「三好」、「四給」來樹立正向積極的榜樣,使青年實現生命的翻轉。本文試圖以光明大學為例,研究如何以中華文化為載體,在這片經濟條件、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都迥然不同的土地上,傳播人間佛教,創造教育翻轉生命的奇蹟。
星雲文教館的功能設置與都市人間佛教的弘化趨勢
變遷的信仰方式對應的是傳教方式的善巧方便,而永恆的信仰法則指向的是回歸佛陀的本懷。在回歸佛陀本懷的契理基礎上,利用種種方式契機地踐行人間佛教的發展道路。本文立足於政府宗教管理的制度空間、城鎮化進程中的都市流動人口信仰需求、網路社會的發展所帶來的社會空間的轉變,以星雲文教館為個案,研究了都市人間佛教的弘化趨勢。筆者指出,星雲文教館的啟用,在踐行人間佛教的道路上,通過「社區佛教」的形式,改變了上海都市社區的人文景觀,在全球化大都市社區之中為傳統文化、個體心靈與現代生活之間的溝通,構築起了一個讓都市人群喜聞樂見的大眾化平台。這一平台的建設,或將成為未來都市人間佛教弘化發展的主流趨勢。
略論早期瑜伽行派佛教思想的人間性
瑜伽行派的唯識學,「唯」是指修行者個人的心識,是從各人心識為起點的認識論而開展出來的對於染淨緣起的教法,所以其底層邏輯就是基於現實人生的認知作為出發點,在個人的道德修持、社會的建設淨化方面達到圓滿的程度,真正實現「心淨則佛土淨」的人間淨土境界。因此瑜伽行派在宣揚佛陀教法的過程中,針對性地在利益安樂、方便善巧、人間正行等幾個方面提出了獨特的見解,以維護佛教思想的始終如一以及突顯自身學派的獨特價值。 瑜伽行派經歷了奠基、興盛至衰微的整個發展演變過程,學派中對於佛教思想和實踐的探討,也經歷一個發展和完善的階段,最終形成了以唯識為中心的觀行體系。本文試圖探尋早期瑜伽行派在思想與行持兩個方面,側重於人間性這一方向上的理論和實踐之要素考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