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第四章 中國佛教—縱向視野中的人間佛教
中國佛教文學史論壇探究佛教寺碑與戲曲
星雲大師善巧方便思想研究—以《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為中心
星雲大師認為,善巧方便不僅是佛陀說法度眾之根本依據,同時也是中國佛教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關鍵,更是當代人間佛教理論構建與實踐展開之依據。以上三點,共同構成了星雲大師善巧方便思想的基本内容。星雲大師的善巧方便思想,既源於他對大乘佛教菩薩道精神的體認,亦源於對人間佛教事業的理論深研和實踐探索,更源於他對當代人間佛教理論實踐渡展本身所作的深刻反思,其不僅對佛光山今後的發展,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時對人間佛教整體事業在未來的發展同樣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主題演說:人間佛教是中國佛教的根本特質
佛教到了中國,是有很大的變革。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佛教的理念、思想更適合中國文化的環境。佛教在印度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它不是主流,它是一個異端。因為它跟印度的主體、主流文化是相背離的。所以佛教根本的兩個理念、根本的兩個理論跟印度的主流文化相對抗的。 因為印度的主流文化是講神創世界,當然它不是一神論,而是多神論,它強調人的命運、人的輪迴、命運的決定全掌握在神的手裡面。佛教恰恰提出了根本對立的思想、不同的理念。
人間佛教與儒家思想 —以太虛大師和星雲大師為中心
人間佛教是當今中國佛教發展中最為顯著的潮流。而人間佛教之所以能夠形成、能夠有大發展,固然是由於人間佛教的提倡者發掘和彰顯了佛教經典中過去往往被忽視的人間性內容,強調這些內容是佛教的精髓,是應當奉行的,即所謂的「契理」;但更重要的是,人間佛教為了適應時代的要求,在堅持佛教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必須對傳統佛教思想進行創新轉化,並努力付諸實踐,即所謂「契機」。而要達成這樣的目標,就須要廣泛吸收佛教之外的宗教思想或哲學學說,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採取會通佛儒的方法,吸收作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底色和主要內容的儒家思想。本文的重心即在於以太虛大師和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為主,闡述人間佛教在形成、發展過程中與儒家思想的關聯。
大陸人間佛教所面臨的宗教生態環境— 關於當代中國大陸宗教深層問題的分析及應對
改革開放以來,大陸佛教開始了復興,並經過趙樸初等人的大力宣導以及國家支持和知識菁英的配合,人間佛教已經成為大陸佛教最鮮明的發展趨向。1987 年3 月1 日通過的《中國佛教協會章程》,首次在中國佛教協會宗旨中提出「團結全國各民族佛教徒提倡人間佛教積極進取的思想」,2010 年中國佛教協會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通過的章程進一步強化了對人間佛教的認可,從原來的「倡導人間佛教思想」發展為「踐行人間佛教思想」。 在政府、佛教團體、知識菁英等各界人士的倡導、呼籲和支持下,在佛教界人士的努力下,佛教在入世化、生活化轉型過程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的功能,在人心淨化、倫理提升、社會和諧等方面獲得全方位的釋放,大江南北的很多寺院出現了繁榮發展的可喜景象。
論星雲大師對中國佛教的卓越貢獻
星雲大師,是當今佛教界當之無愧的高僧大德,是中國佛教界的榮耀。他所創建的佛光山事業,把中國佛教帶到了世界各地,把中國文化饋贈給世界人民。大師的佛法,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是佛法智慧與現實生活的結合,是禪宗在當代社會的新發展。我把大師對當代中國佛教的貢獻概括為:一個核心、五大方面、四個亮點。
人間佛教與中國佛教的現代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對中國佛教現代化的引領示範作用
中國佛教要在社會中發揮全方位的正能量作用,就必須現代化。中國佛教現代化有四個基本的方面,即佛教文化社會功能定位現代化、佛教事業發展現代化、佛教管理現代化、佛教教育和人才培養的現代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對推動中國佛教的現代化,具有重要的引領和示範作用,包括:第一、對佛教文化社會功能定位認識的提高澄清作用;第二、對佛教組織管理體制的規範完善作用;第三、對佛教教育和人才培養的推動提升作用;第四、對佛教事業發展的拓展示範作用。
人間佛教與中國佛教的發展――以星雲大師為例
人間佛教是佛教在現代的表現形式,是與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同等層次的佛教發展階段。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開始轉型進入現代社會,佛教作為中國文化內容的一部分,也必須從傳統走向現代,人間佛教就是其具體的表現形式。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宗教實踐,是傑出的代表,對於未來中國佛教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啟迪意義。
人間佛教發展過程中的民間與民俗化問題淺論
本文認為佛教的民間及民俗化問題既是現實中出現的問題,也關乎中國佛教的民間傳統承傳問題,因為這些因素已經深入地滲透在中國佛教的信仰實踐與科儀之中。因此,無論從觀念理解上,還是民俗文化的承傳保護上,都有重新審視的必要。本文為基於人間佛教審視民間化問題提供了一條原則的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