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教與茶道
佛教與茶道  Buddhism in Every Step: Buddhism and the Tea Ceremony
發菩提心,成就佛道
發菩提心,成就佛道  to generate the bodhi mind and attain Buddhahood
《禪林寶訓》選 ─ 佛鑑語錄
《禪林寶訓》選 ─ 佛鑑語錄  Selections from the Precious Teachings of the Chan Monastery - Buddha’s Advice
見性成佛 明心悟道
見性成佛 明心悟道 See One's Nature and Attain Buddhahood; A clear mind awakens to the Way.
佛教建築的使用與管理
佛教的建築,起源於佛世時,應眾生之需要,而有竹林精舍、祇園精舍、鹿母講堂等寺院之興建。到了中國,伴隨佛教的傳入,因為迦葉摩騰、竺法蘭至中原譯經弘法,啟發東漢明帝的信心,創設洛陽白馬寺,是第一所中國佛教寺院的建築。 佛寺一向是當代文化活動的中心,寺院也是集建築、雕塑、繪畫、書法於一身的綜合美術館。中國現存的早期宮室、住宅極為稀少,宮殿式佛殿卻反映出當時結構、裝修、構造等方面的發展狀況,以唐代五台山佛光寺為例,佛光寺是現今僅存的唐朝木構建築。唐朝是中國藝術的黃金時期,唐朝主要的藝術表現,全集粹於殿內,使該寺成為中國獨特的寶藏。又如建於魏孝明帝熙平元年(西元五一六年)的永寧寺也被譽為「此寺精麗,閻浮所無」。
學者與行者探討《金剛經》 共論安心與成佛
度不了你這些可憐的邊緣人,我去度你的孩子總可以吧!」由此展開了深入貧民窟,成立「如來之子」,經由教育將一個又一個孩子從恐懼、犯罪的邊緣拉出來,以他們所喜愛的足球來接引他們。 眼看著Covid-19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結束,再看各國的紛爭,覺誠法師前不久又前往阿富汗,進行人道救援。隨後又應邀到巴基斯坦,出席該國主辦的佛教論壇。覺誠法師認為:不要執著於「對方把我們的佛毁了」,因為無常,只要能結緣,有朝一日因緣會再回來。 最後,妙光法師在總結中感謝李四龍教授以經典中的透過降伏其心、無相安心、無住為本,開濶了大家的人生觀、世界觀及智慧觀;又感謝覺誠法師以弘法經歷示現了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的菩薩精神。同時推.....
《阿含經》佛陀的修行弘法日記
你自己的所作所為,去到你應該去的地方,並不是用神通讓你去到那個地方。」只有柔軟、包容,以利他之心,學習放下執著,才能有四通八達的人生。此外,慧讓法師也分享星雲大師如何實踐「以忍為力」的法門,展現菩薩悟道緣起性空,以慈悲智慧展現無我的生命實踐。 「《阿含經》是佛陀在原始佛教時代,生活的記錄。」主持人慧功法師總結二位主講人的內容,呼應陳陳永革教授提出的「《阿含經》教義具有奠基性的,佛法的本源性,佛教的生活性,教法的啟迪性,《阿含經》的核心就是清淨梵行的法味」對後來開展的大乘思想的影響。而今雖與佛陀相隔兩千多年後,但原始佛教的佛陀在人間的生活,與今日人間佛教相互輝映,正如星雲大師開示,不要要求佛陀保.....
《勝鬘經》的佛性觀 認識如來藏
尊重聖賢,卻不勉勵自己成為聖賢,而是敬而遠之,這是生命怯懦性的一種表現。人間佛教就必須要重視開發人的內在生命的寶藏,鼓勵人們的信心和志氣,鼓勵精進進取的人生,以便引導現代人生得以走向解脫和覺悟的康莊大道。 慧東法師從實踐的角度,一一闡述《勝鬘經・十受章》的經文。並引用星雲大師《勝鬘夫人十大受》:「在世間上做人,守法、守信義是很重要的。有這種受戒不犯——不忘承諾、不捨所願、不失道德、不違法制的觀念,做人才能成功。」說明在生活中體悟佛性,實踐如來藏,把人做成功,離成佛就不遠了。 慧東法師以一位美國警察為例,他能控制情緒,寬容民眾的無禮,卻忍不住問:「為什麼忍耐會被當成軟弱呢?」其實忍耐需要力量與智.....
首創合辦佛學研究文學碩士課程
漢傳佛教之思想義理、歷史文化的人士提供專業、系統及全面的佛教研究訓練,重視長時段之歷時性探討,延及當代社會議題之討論,貫穿古今。此課程從多元化的不同視角探討漢傳佛教,包括文本、哲學思想、歷史文化、倫理道德等各方面研究,致力於推廣佛教教育、人間佛教研究,促進亞洲多元的佛教歷史文化之學習,孕育專業人才,推動佛教研究。 課程簡介會已於二○一七年三月十一日舉行,本中心與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邀得珠海學院校監李焯芬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院長梁元生教授及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致辭。簡介會除介紹課程及設有提問時間外,陳劍鍠主任邀請心保和尚就「凝視人間 悲智雙運」進行主題演講。超過一百餘名公眾人士參與,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