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中庸》選
《中庸》選  A New Account of the Tales of the World: Literature
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及其特徵:以《人間佛教的戒定慧》為中心的考察
戒定慧三學是佛教的根本教義,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戒定慧》一書通過重釋三學的核心,糾正了人們對傳統佛教所闡釋之三學的誤解,並對佛教的人間性作出本義和效用上的解釋。本文通過人間佛教歷史源流的梳理,展現星雲大師此書的背景和意義,分論傳統佛教和人間佛教三學的特點並進行對比,得出根據三學進行的人間佛教變革的價值。最後通過宗教社會學的角度,對超越佛教本來的(哲學)人間意義之外的佛教人間性(社會學)進行討論,以體現人間佛教的完整性。
禮佛如佛在 ——以慧思大師《受菩薩戒儀》為中心
天台宗的懺儀是與其止觀實踐相連繫的,而這一宗教傳統乃是源自慧思大師的《受菩薩戒儀》。慧思大師的《受菩薩戒儀》在「禮佛如佛在」的佛教語境中,發展出了「禮佛就禮佛」的「一心禮佛」懺儀體系,即你在懺儀中受菩薩戒完全是你自己的事,而不是做給你必須奉請來見證你受戒的諸佛菩薩和十界眾生看的,所以,在此期間,你只要「一心禮佛」、「一心懺悔」、「一心受戒」就好,別無他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天台宗懺儀講求的是「心空則靈」,而不是一般而言的「心誠則靈」,因為其中的「一心」,乃是在懺儀過程中無所執著的心。
人間佛教思潮中的菩薩戒思想— 以太虛為中心的考察
漢傳佛教菩薩戒以《梵網經》為主要依據,但在授戒原則上則以小乘聲聞戒為基礎。近代人間佛教思潮中菩薩戒再度受到廣泛關注,解決菩薩戒與聲聞戒的關係,成為傑出的佛教界人士最關注的問題之一。太虛大師對菩薩戒高度關注,菩薩戒思想構成其整體佛教變革的重要一環。太虛大師菩薩戒思想的形成和完善分為三個階段:第一、確立以《瑜伽》菩薩戒本為菩薩戒授受主要依據。第二,結合現代管理制度,提出建立菩薩學處的設想。第三、以菩薩戒統攝一切佛法,完善菩薩學處。太虛大師菩薩戒思想打破了一千多年來漢傳佛教菩薩戒的授受傳統,開啟了漢傳佛教戒律現代化的歷程。太虛大師以菩薩戒(學處)統攝佛法,為人間佛教的踐行打下了牢固的基礎。並將人間佛教思想建立在重視戒律的基礎上,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佛教世俗化,使佛教既能做入世的事業,又能保持出世的超脫。
禪宗戒律革命在人間佛教中的意義
人間佛教制度研究——以《僧事百講.集會共修》為中心
《僧事百講》作為近代中國叢林制度的百科全書,其內容分為六大類:制度管理、禮儀常識、僧侶完成、各種修持、弘法利生、佛門飲食。具體以《叢林制度》、《出家戒法》、《道場行事》、《集會共修》、《組織管理》、《佛教推廣》六冊呈現。其中《集會共修》所討論的正是佛門團體的修持類型與弘化方式。本文將以《僧事百講・集會共修》為中心,梳理一條中國佛教制度的演進之路,為日後中國佛教的運行發展作一借鑑。
「信」在初期佛法中的開展
佛法重自證而不重信仰,但在佛法廣泛傳揚後,社會大眾對佛的敬仰與一般宗教的信心相似,「信」成道品的內容,為「五根」「五力」之一. 這是對佛生起的淨信心. 佛教用「信」為修持方法,憶念而不忘失,稱為「佛隨念」「法隨念」「僧隨念」. 信念三寶不忘,到達「信」的不壞不動,名為「佛證淨」「法證淨」「僧證淨」,即是依此隨念而得不壞的淨信. 信用於修行,意味著「自力不由他」的智證的佛法,一部分向他力的方向轉化. 修學而趣入預流果的方便,經說有二類:一約四諦說證入,是重於智證的方便; 二以信戒為基,引入定慧的方便. 此二者,一重慧一重信,但這只是適應不同根器的善巧方便,如證入聖果,都是有信與智慧. 將「信」引入佛法,攝受信行人,終要導入智慧的觀察分別忍,才符合佛法的正義。
人間佛教制度研究—以《僧事百講.出家戒法》為中心的考察
人間佛教思潮中的菩薩戒思想——以太虛為中心的考察
一般認為,人間佛教是近代以來漢傳佛教的主流思潮,人間佛教的概念最早由太虛大師(1889-1944)正式提出,其弟子印順(1906-2005)進行了系統闡釋,此後,佛教界以人間佛教為旗幟,大力促進佛教的現代化轉型。人間佛教無論是在理論、修行還是戒律僧制方面,都與傳統佛教存在諸多差異。教界與學界對這一問題已經進行了數量眾多、質量精深的研究。有學者總結道:「與傳統佛教相比較,人間佛教由重生死、重出世轉為重現實人生、重入世,由以僧人為本位轉為以社會成員為本位,由追求彼岸淨土轉為建設現世淨土。」
中觀辯證法與解脫
解脫即超越痛苦,妄想分別之止息. 「至善」的解脫是一種心靈,精神的解脫,不同於一般所謂的「自由」. 中觀學派以精神的醒悟在了解「苦」為深刻,遍在的; 解脫為「平等」,一切眾生皆可證得佛果. 在中觀的修行法門中,將舊有戒,定,慧三學擴充為六波羅蜜,又以具「空」之般若智慧與慈悲眾生之「菩薩」,代替舊有小乘思想中消極止息煩惱的「阿羅漢」,並將心靈層次分析為不同的「十地」. 中觀學派認為辯證法之空諸見,可改正吾人對真實的錯誤印像,唯有透過「空」才能得到究竟解脫。 中觀學派的涅槃觀中,認為有漏法到無漏法間的進昇只是知識論上的轉變,而非存有論的; 是吾人對「真實」之態度的改變,而非「真實」本身在轉變. 另一方面,涅槃與世間並無差異. 涅槃不是「有」,也不是「非有」,而是捨離「有」與「非有」等等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