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關鍵字大乘佛教,共93筆結果:
星雲大師的慈悲思想與實踐研究
慈悲作為佛教特別是大乘佛教的代表精神之一,普遍出現於各派的理論討論與實踐過程中,不同的解讀與實踐也反映了各家的獨特立場,本文的主要關注點則是當下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方面,本文選擇將星雲大師講述慈悲的代表篇目〈佛教的慈悲主義〉,與解讀慈悲較為詳實的隋代高僧淨影慧遠的名作《大乘義章》中關於四無量心的部分進行對比,以顯示前者鮮明的人間佛教特色;實踐方面,本文繞過已經有的宏觀層面的眾多研究,將關注點轉向星雲大師在行為上的具體細節,並將慈悲施予的對象分為上親、下親、中人、下怨、上怨五個方面加以討論,以期從具體的日常活動中見微知著,發掘出星雲大師有關慈悲的實踐特色。
/publications/item_123456789_552/
星雲大師的「真心觀」
「真心」思想是印度佛教如來藏心性理論發展到中國後的產物。一般而言,如來藏思想是在部派佛教和初期大乘佛教思想的基礎上孕育而出,興起於初期大乘到晚期大乘佛教思想的發展流變中,即公元三世紀左右。在隨後的發展中,如來藏思想漸與唯識理論相融合而失去獨立地位,傳至中國的正是帶有融合色彩的如來藏學說。
/periodicals/2a3cf07c-072e-11ed-ba2d-c9de5a43d6bf/
「本生譚」的詮釋
從神話學的觀點來看,部派佛教中的「本生譚」經典具有神話的性質。因此在本文中,筆者便嘗試從神話學的角度,去探討「本生譚」的意義、價值以及它們被集成背後的心理因素,並說明雖然「本生譚」經典是一些帶有神話性質的宗教文學作品,但它們確實傳達了大乘種姓的佛弟子來自心靈深處的呼喚──倣效佛陀,追求超越,追求圓滿,追求自他生命全體圓成的正覺境界;而這些呼喚又勢必會引發其他佛弟子大乘心靈的共鳴,乃至於醞釀出整個大乘佛教的興起。所以,「本生譚」經典的集成最主要的心理因素,極可能是佛弟子「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subconsciousness)中欲倣效佛陀、追求超越的生命終極關懷,而不只是意識上對佛的「永恒懷念」。
/publications/journals/item_123456789_14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