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般若智慧與善巧方便的要求。這種義理發展的方向,正是在現代人 間佛教卓越導師星雲大師的學養和事業上,表現得非常突出和明 顯。下面也舉其要者,略作討論。 (一)佛光人的工作信條包含善巧方便的基本菩薩精神 星雲大師為佛光人制定的工作信條是「四給」:「給人信心, 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佛光人的這個工作信條中,一 個典型的特色,是所謂「給」的概念,而這個概念正是傳統佛教中 作為菩薩行重要基礎之一的「布施」概念的現代版。《瑜伽師地 論》:「云何菩薩方便所攝身語意業?當知略說菩薩所有四種攝 事,是名方便。」(彌勒菩薩說,唐玄奘譯:《瑜伽師地論》, 《大正藏》第三十冊,頁50.....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與一行禪師「入世佛教」思想比較研究
自20世紀以來,當代佛教入世精神思潮逐漸形成時代之新特色。其中,最具影響力的當數台灣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及越南一行禪師的「入世佛教」。兩位大師都主張回歸佛陀本懷,以各種善巧方便之法,從事度眾利生的事業,詮釋闡發適應當代的佛教思想,踐行佛教救度世人的關切,貫徹落實了佛教參與社會、改造人間、淨化人心的精神旨趣。不過因為理論和實踐在不同地域、不同種族、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歷史背景等差異下展開必然展現出一定的差異。因此,兩位大師的佛教思想和實踐也有具體性的差別。如今,兩位大師的思想與實踐已推廣到全世界,將佛教的入世精神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他們樹立了全新的佛教形象,使佛教再度成為讓世人喜樂信奉的世界性宗教之一。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詮釋觀研究—以「解憂」為例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生命―生死―生活」的詮釋結構,既有來自於印度哲學、佛教哲學的要素,還包含對中國哲學傳統的吸納融匯。星雲大師融攝「空淨禪」的「生命―生死―生活」整體詮釋,是立足於「人間」的具體實踐,是大乘佛教菩薩精神的具體開展。以「解憂」為例,星雲大師主張將「憂苦」轉換為「憂患意識」、「先天下之憂」,以進取的精神將眾生的事業擔負起來,提出「慈悲即是佛性」的主張,擴展了慈悲的內涵,體現了佛教菩薩精神與中國傳統聖賢品格的會通。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詮釋觀是注重大乘菩薩道精神的佛教「實踐詮釋學」。
人間佛教論壇 — 菩薩情懷的善巧方便
院世界宗教所所長暨中國宗教學會會長卓新平教授賢伉儷等二百多人。 慧得法師在論壇上為大家分享了星雲大師一生弘揚人間佛教事業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善巧方便智慧。他指出:大師一生注重細行,踐行三好四給,強調平等的菩薩精神,這一切都是大師善巧方便智慧和菩薩情懷的深澈彰顯。 溫金玉教授回顧了與星雲大師以及佛光山結緣的經歷,深為大師精進不懈、努力弘法的的精神所感動。其後溫教授又從佛教戒律中國化的角度,對菩薩行者在弘揚佛法過程中所應具有的善巧方便智慧與所應堅持的基本原則作了深入闡述。 王雪梅教授從自己長期從事的彌勒信仰研究出發,指出彌勒菩薩信仰具有人間性、智慧性和善權性三大特徵。這些特徵與現代人間佛教思想核心高度.....
學者與行者探討《金剛經》 共論安心與成佛
要能結緣,有朝一日因緣會再回來。 最後,妙光法師在總結中感謝李四龍教授以經典中的透過降伏其心、無相安心、無住為本,開濶了大家的人生觀、世界觀及智慧觀;又感謝覺誠法師以弘法經歷示現了無相布施、無我度生的菩薩精神。同時推薦大家閱讀星雲大師著作《金剛經成就的秘訣》,進一步了解金剛經的法義。並預告5月1日「《般若心經》的空有觀」,將由佛光淨土基金會執行長慧知法師,與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郭朝順教授對談,由佛光山男眾傳燈會慧喜法師擔任主持。 《金剛經》的無住觀,影片連結:https://youtu.be/GJBQIQS3UY8 北京大學人文學部副主任李四龍教授 《金剛經》的無住觀 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
星雲大師的環保思想與菩薩精神
本文通過查閱星雲大師的諸多著作,採用文本分析法,梳理了星雲大師的環保思想,得出結論:星雲大師的保思想體現四大菩薩悲、智、願、行的精神,是一個完整的體系。星雲大師重視環保體現了「悲」的精神,因為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最終會威脅到人類的生存,造成巨大的傷亡與損失。當然星雲大師對有情眾生、乃至無情物都有一顆慈悲心,所以提倡護生、惜福,保護動植物,保護環境,以及珍惜資源;星雲大師對環保的大力提倡,源自其佛學之「智」,大師「緣起」論證人與宇宙、自然是「同體共生」的關係,宇宙中的森羅萬象都是從「我」的生命中自然流出,所以我們要尊重自然,此外,大師也深具世俗智慧,指出在環保問題上要使用科學的方法;星雲大師踐行環保是為了實現建設人間淨土之「願」,阿彌陀淨土以及其他一切淨土世界都澈底推行環境保的最佳典範,因此要建設人間淨土也必須解決環境汙染問題;星雲大師帶領著佛光山僧信二眾努力實踐環保之「行」,如回收垃圾循環再利用,回收資源一起辦大學、建寺院等,佛光山本身就是一個環境保護的絕佳例子。星雲大師還時時教導大眾如何環保,提出了許多切實可行的辦法和舉措,讓我們能在生活的細微處進行人間佛教的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