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天乘與菩薩乘的修學問題─ 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的觀點(上)
本文探討太虛大師與星雲大師對佛教五乘修學的觀點,尤其著重於人天乘與菩薩乘的關係。太虛大師提倡「人生佛教」,強調以改善現實人生為基礎,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佛法,並提出「依人乘行果,趣修大乘行」的修持方針,認為應從人乘出發,逐步走向大乘菩薩道,最終成就佛道。他提出「人圓佛即成」的理念,強調人格的圓滿須達至佛的境界,並非僅止於世俗的君子賢聖,更提出「今菩薩行」,強調菩薩行應符合當代社會需求,積極參與社會,服務眾生。 星雲大師倡導的「人間佛教」,強調修行的多元性,認為任何符合佛法、有益於人類福祉、能饒益眾生的行為都是修行,拓展了修行的定義。他闡述五乘佛法,認為人天乘是佛乘的初階,修行應循序漸進,從人天乘逐步走向菩薩乘,最終成就佛道。他提出「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強調在世間實踐菩薩道,並以「佛光淨土」為目標,融攝各種淨土的精華,追求人間的安樂與淨化。兩位大師的觀點都強調人間佛教的實踐重要性,提倡在生活中實踐菩薩道,以慈悲智慧護念眾生,並積極參與社會,解決現實問題,最終實現人間淨土。然而,二者也存在差異,太虛大師更側重於理論的建構與修學次第的闡述,而星雲大師則更強調修行的多元性和靈活性,以及如何將佛法融入現代人的生活。
成人與成佛——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為中心
人間佛教已經成為佛教現代乃至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式,重視人間,以人為本,從人天乘而發展至佛乘,由人生的增進圓滿而進化至佛乘,人乘乃佛乘的初階,這些思想從太虛大師開始即成為海峽兩岸人間佛教的重要觀念。星雲大師在這一基礎上,面對現代社會人生的新發展,進一步推進了人間佛教思想中關於成人與成佛關係的理論。
人間佛教的契理契機簡議
人間佛教代表了二十世紀以來中國佛教適應新時代的發展理念。就契理而言,基於大乘精神解決生命問題的人生佛教體現了佛教的本質。就契機而言:一、社會的發展要求佛教承擔更多的道德教化責任,維護社會的道德基礎;二、漢傳佛教面臨的文化氛圍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故教法需要革新,須以五戒十善為核心的人天乘內容為基礎,重視發揚菩薩行精神;三、在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組織形式方面,居士佛教團體對於人間佛教發展甚為重要。
關於人間佛教道次第建設的幾個問題
人間佛教已成為當前漢傳佛教的主要趨勢。但人間佛教如何避免世俗化﹖以凡夫身行菩薩道如何不落入人天乘﹖這無疑是人間佛教所面臨的重大問題,道次第的建設可以說是人間佛教的基本任務,也可以說是關係著人間佛教成敗的重大問題。星雲大師弘揚人間佛教,本著契理契機的原則,也充分意識到建設適應現代社會的修學體系的重要性。
佛教解經學與人間佛教教義體系學術研討會圓滿舉辦
意向〉為題,闡釋蕅益智旭對《佛說阿彌陀經》的詮解,以及對「執持名號」念佛修持的要點。由此得見解經學對佛法修持的直接影響,而不只是理論層次。 此後的場次專注於人間佛教教義體系主題。首先,陳劍鍠教授發表〈人天乘與菩薩乘的修學問題——從太虛大師到星雲大師的觀點〉,探討太虛大師和星雲大師對於在「五乘共法」中,以「人道」修持「菩薩道」的觀點,如何落實站在人道修持「今菩薩行」的問題。其次,屏東大學黃惠菁教授以〈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當代問題的省思——以「人間佛教當代問題座談會」為觀察核心〉為題,談論星雲大師如何通過建立「問題框架」和「重組框架」,本於佛陀本懷,提出符合現代、文明、進步和實用原則的人間佛教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