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從天台「一念三千」論析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修行觀
佛法再好,無非平常生活受用。一念三千,是天台宗智者大師個人悟境的終極體驗,晚期思想的集大成,其教觀雙美一直為後人所稱譽。 作為一個宗教師,此篇論文不在資料的比對和差異上著墨,而以天台智者大師一念三千圓教思想的詮釋「低頭舉手,皆成佛道」一即全體,全體即一,不捨任何一法的成佛修行觀,說明生命的提昇與墮落,天堂與地獄,即於當下生活的那一念心而成就,論析星雲大師一生推動的人間佛教,以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的實踐,如何展現天台圓教自他不二的精神,「自行唯在空中,度他三千赴物」的自在超然、大開大闊,希望提供給大家一條人人都看得懂、做得到的成佛之道。
世視「三性論」之研究
《三性論》是考察「三種存在形態」 (三性) 的唯識論,乃以緣起,空將唯識學體系化的實踐論,是綜合阿毘達磨法相哲學與中觀哲學之空的理論最進步的存在論. 三性是遍計所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 本論的特色在將認識分別用「顯現」來統一. 並將三性喻為「幻術」:妄執為真實的相是遍計所執; 形相為依他起; 相之非實在則是圓成實性. 表明世界無論從三性的那一面來說,皆具:有與無的性格,三性看似俱有能所的分別,其實體二而為一. 三性悟入的順序,首先為言說習慣的遍計所執性,繼而悟入依他起性,圓成實性. 在修道上,若能真知遍計所執性不見能所,則斷除依他起性,同時證得圓成實性.《三性論》認為世界唯識無境,無境故識亦無,如此不見能所,得見法界而得自在。
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下) - 慧學
時間過得真快,三天的佛學講座今天已經進入最後一天了,今天的主題是「人間佛教的慧學」,這是一門開發般若自性的學問,也是「人間佛教戒定慧」三學的圓滿。 相信大家都知道,在佛教裡有一位「觀自在」菩薩。「觀自在」指的就是觀世音菩薩,為什麼觀世音菩薩又名「觀自在」呢?主要的是因為觀世音菩薩是從「般若觀慧」裡獲得自在的菩薩,他能自由自在的觀察人間的心意,解救眾生心理上的痛苦,拔除眾生身體上的煩悶,所以名為「觀自在」菩薩。
無諍之法,並立之宗
自佛法東傳,法鼓振於中土,法螺吹於震旦,中國佛教落地生根,漸次發展,經六朝之積蘊,終至隋唐而開花結果,蓮敷子成。一時立宗分派,演教參禪,令中土佛法繪絢爛之圖,呈錦繡之景。其中教下以博大繁複之系統而展恢宏氣勢,宗門因峻嚴綿密之機鋒而現自在境界,可謂各領風騷,各得其妙。
星雲大師對般若智慧的現代詮釋 ――以其《般若經》著述為中心
本文通過星雲大師對《心經》與《金剛經》的現代詮釋著作,探討般若智慧在人間佛教的重要意義。星雲大師倡導「人間佛教」,弘傳適應現代人需要的佛法,以通俗易解的方式講說法義,這種大眾能解、能行的教說非是淺層世俗善法,大師強調般若智慧為其根據,能與般若結合的修行始相應於真實「佛法」。星雲大師指導般若智慧的淺深差別內涵,可用「緣起性空」概括其意旨。凡夫的智慧,信解因果道理,了知世間有善有惡、有因有果;二乘的智慧,能觀照緣起法則,了知萬法皆因緣所成,較利根者可藉因緣的解析而領悟到空義;菩薩的空性智慧,不破有而見空,了悟空有不二的畢竟空義,以出世心行入世事業;最後,空性智慧的圓滿即是佛陀的「般若」。運用深入淺出的現代詮釋,引領行者由淺入深進入般若堂奧。星雲大師並將般若空義、佛性思想與禪宗心性思想進行融通,空性的體證是開顯佛性、清淨心的關鑰。大乘般若空慧是全然無執的精神境界,由「真空」以顯「妙有」,無量無邊的智慧作用使具足一切功德的佛智全體豁顯。星雲大師提點行者,人人本來圓具智慧潛能,透過人間的佛法實踐,發揮般若的覺照力量,獲致身心的自在安樂,不疲厭地在生死世間完成自覺利他的菩薩道修學功課。
從生命的轉化看中國人間佛教的開展
本文以「生命的轉化」為主旨,就是為了說明無論是以宗教為本的佛教,或以哲學為本的中國思想都是以生命為主體,正視生命,強調生命,成全生命。而它們的方法也許各有不 同,但基本的特色,仍然不外於以心為主導,使生命往上提昇,由物質的、世俗的層面,提昇到精神的、德性的層面。 為了證明佛教在源頭上,就具有這個特色,所以本文特別從佛陀的生平和主要學說中去尋求這條線索。我們發現佛陀是真正的追求生命,才會出家到深山中苦修;真正熱愛生命, 才會回到人世來傳法救人。他是真正徹悟到「常」才說「諸行無常」;真正把握住「我」,才說「諸法無我」。他在自己生命結束時的那麼安詳自在,就說明了他心中很清楚的了解,他已把生命交給了人間。
人間佛教的戒定慧 (中) - 定學
繼昨天講過「人間佛教的戒學」之後,今天我們要進入「戒定慧」三學的第二個修學層次,也就是「人間佛教的定學」。 講到「定」,人要有「定力」,才不會被世間的稱、譏、毀、譽等「八風」所動。一個有定力的人,喜怒不形於色,苦樂不縈於懷,甚至如果修定有成,能把吾人本具的般若自性開發出來,則即使面對生死,也能無憂無懼,這就是最快樂、最為解脫自在的人生了,所以「定」的修持,對人生有很重大的意義。
人間佛教概念新闡 ——以星雲大師近年之相關論述為主要依據
當今有些習知漢傳佛教明清模式的佛教僧俗,與更多希望了解佛教的人們,對人間佛教仍有疑慮。為此,星雲大師近年作了不少相關闡述。本文即以這些闡述為主要依據,結合八十餘年來人間佛教倡導者、學者論述,解讀其間的內在聯繫。並借鑑國際宗教學界的理論方法進行梳理,從而有助於凝聚對人間佛教概念的共識,增進對星雲大師以及其他宣導者闡述的理解。不但從理論上也從實踐中去領會人間佛教,並就廣義與狹義的人間佛教概念統一作了論證,指出各自在運用時應注意防止的傾向,強調了近代太虛大師提出這一概念時與當代星雲大師闡述時所面對的不同形勢,以及他們之間闡述的一貫性。
星雲大師的動物觀——兼論動物保護與人間淨土建設之關係
星雲大師對動物的認識,既有受傳統佛教觀念的影響,也有受近代西方科學進化論的影響。他對動物的認識主要可以概括為三點:動物具有自在的清朗佛心;動物是人類同體共生的生命體;動物是人類生命教育的良師。基於這樣的認識,星雲大師提出「以護生代替放生」和「推廣生權時代理念」的動物保護思想。同時,星雲大師又將他的動物保護思想與佛教的戒律規範結合起來,從而產生更持久、廣泛、有力的效果。星雲大師致力於人間淨土的建設,而動物作為眾生中的一部分,作為人類同體共生的生命體,如何減少人與動物之間的衝突與張力,保護動物的權益,落實動物的生權,也成為人間淨土建設事業中一項重要的內容。
星雲大師《在人間自在修行—八識講話》的人間佛教修行觀之探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