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對般若智慧的現代詮釋 ――以其《般若經》著述為中心
本文通過星雲大師對《心經》與《金剛經》的現代詮釋著作,探討般若智慧在人間佛教的重要意義。星雲大師倡導「人間佛教」,弘傳適應現代人需要的佛法,以通俗易解的方式講說法義,這種大眾能解、能行的教說非是淺層世俗善法,大師強調般若智慧為其根據,能與般若結合的修行始相應於真實「佛法」。星雲大師指導般若智慧的淺深差別內涵,可用「緣起性空」概括其意旨。凡夫的智慧,信解因果道理,了知世間有善有惡、有因有果;二乘的智慧,能觀照緣起法則,了知萬法皆因緣所成,較利根者可藉因緣的解析而領悟到空義;菩薩的空性智慧,不破有而見空,了悟空有不二的畢竟空義,以出世心行入世事業;最後,空性智慧的圓滿即是佛陀的「般若」。運用深入淺出的現代詮釋,引領行者由淺入深進入般若堂奧。星雲大師並將般若空義、佛性思想與禪宗心性思想進行融通,空性的體證是開顯佛性、清淨心的關鑰。大乘般若空慧是全然無執的精神境界,由「真空」以顯「妙有」,無量無邊的智慧作用使具足一切功德的佛智全體豁顯。星雲大師提點行者,人人本來圓具智慧潛能,透過人間的佛法實踐,發揮般若的覺照力量,獲致身心的自在安樂,不疲厭地在生死世間完成自覺利他的菩薩道修學功課。
人間佛教的理論基礎「緣起性空」 —從太虛到印順再到星雲
人間佛教的首倡者太虛大師提出「緣起性空之和合」是「緣起之事」與「性空之理」的和合,但是不可以為知「性空之理」便妄加斷言,最終的真實是以無分別智親證的「中道」。印順法師將「緣起性空」的理論根據建立在《阿含經》的「緣起中道」之上,為「緣起」與「性空」的統一提供理論論證。星雲大師在前者提出的「緣起」法三重甚深含義之上,再增加「相由緣現」、「多從一有」、「佛是人成」,構成6 條體認「緣起性空」的定律。體悟「緣起性空」之理,以「無所得」為方便善巧的菩薩行將會更加清淨無礙。本文以「緣起性空」為核心,通過閱讀和對比分析3 位大師的相關著作及其他文獻,探究其在「人間佛教」中的地位和作用。筆者認為,「緣起性空」在「人間佛教」適應當今社會現代化發展過程中,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能夠消解過度世俗化帶來的社會危機。
佛教哲學規模及其發展
本文分十八講,乃作者於文化大學哲研所之教授資料,故其順序深淺,亦因是設施,只講其規模,觀其大者,講其發展,遂緣此而名之曰:佛教哲學規模及其發展. 茲列其全文大綱如下,而本文大意亦可據此以見其梗概矣. 1. 佛教哲學--宗教智慧. 2. 苦集滅道--慈悲喜捨. 3. 緣起性空--圓融無礙. 4. 我執法執--空的智慧. 5. 大乘小乘--心的開合. 6. 色法心法--體用與相. 7. 因果業力--關係哲學. 8. 有為無為--機忘見歇. 9. 實有假有--一朝風月.10.非心非色--所過之化.11.有漏無漏--有關完成.12.般若中道--真空妙有. 13. 名與絕名--有言無言. 14. 佛性佛心--惟留真實. 15. 性具性起--一念三千. 16. 即心無心--是佛是道. 17. 八識四智--皓月當空. 18. 圓教聖教--其道光明。
自然與生命
「自然」是世間的實況,像春夏秋冬四季的運轉、眾生老病死生的輪迴、心念生住異滅的遷流、物質成住壞空的變化,不都很自然嗎?世間事合乎自然,就有生命;合乎自然,就有成長;合乎自然,就能形成;合乎自然,就有善美。 當初,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宇宙的真理,即所謂的「緣起性空」,實際上,就是宇宙間「自然」的法則。所謂自然,就是人心,就是真理,就是天命,就是宇宙的綱常。翻開中外史籍,歷代的帝王,順乎天命人心者昌,逆於天命人心者亡,他們的興衰與自然法則關係密切。吾人的生活也要合乎自然,才能幸福美滿。大家不妨自問:「在金錢的運用上,我能合乎自然,量入為出嗎?在感情的交流上,我能合乎自然,平衡來往嗎?在語言的溝通上,我能合乎自然,顧念對方的需求嗎?在做事的態度上,我能合乎自然,不違事理的原則嗎?」此外,現代人對保育生態、自由民主等方面也都提倡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