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性與現代性――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模式之現代性的證成(一)
考察韋伯的宗教社會學、比較宗教學的理論,我們認為選擇親和性觀念是其整個理論的基石,它把入世的禁欲主義倫理與天職觀,以及作為社會擔綱者的中產階級連結起來,完整解釋了新教倫理、資本主義精神、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借用這一概念,我們認為,人間性、方便之道以及居士群體之間的選擇親和性關係可能可以闡釋並證成人間佛教具有現代性。 這篇論文是系列論文的第一篇,先論述人間佛教的人間性。人間佛教主張回歸佛陀本懷,並因此發生了很大的變革。與傳統佛教相比,在理念方面,最大的改變,莫過於從朝向未來改變為朝向現世,從輕視、貶低、否定人間到人間度眾成為菩薩道首要且唯一的急務,人間性雖然具有豐富的傳統資源,但是其在現代的豐富開顯無疑是深具現代性的。
制度轉型作為一種身分敘事行動——佛光山人間佛教模式淺論
台灣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被視為現當代人間佛教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被譽為開創了當代人間佛教的「星雲模式」,在海內外有著廣泛的影響。而隨著星雲大師作為佛光山教團制度敘事主要建構者角色的退隱,佛光山重新面臨因歷史敘事的斷裂而存在可能的制度轉型危機。本文結合敘事理論和制度主義的分析視角,把制度轉型作為一種身分敘事行動,討論佛光山人間佛教模式的相關制度實踐問題。
原始佛教的三大核心價值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對佛教社會思想的新貢獻
本文借助巴利原文、漢譯以及新譯之間的對勘,對《阿含經》等原始佛教經典進行深入的義理辯證及現代詮釋,闡明原始佛教佛陀教法的根本宗旨是要合理解決人類福德生活的問題,體現了為人類探求現法樂、後世樂、究竟樂的辯證統一,即佛教在世界觀問題上介於天道、人道之間而以人道作為中心的價值方向,在人生觀問題上介於現實人生、生前死後之間而以現實人生作為本位的價值方向,以及在社會觀問題上介於個人修持、社會參與之間而高度重視社會參與及社會淨化的價值方向,展現了以佛陀教法思想為基礎的佛教思想文化理解世界、改造世界的價值標準。這也正是當代人間佛教應該繼續宣導和努力的建設目標。而星雲大師在推動人間佛教方面可謂不遺餘力,筆者將通過深度解讀星雲大師晚近論定作品《人間佛教佛陀本懷》,突顯此書的價值思想與《雜阿含經》及原始佛教相關價值思想的血脈關聯,因此可視為人間佛教思想理念及其三大基本價值方向的現代版。
生活、主體、內在——中國佛教社會史研究的三個轉向
近幾十年國際學界有關佛教社會史研究現狀,呈現出宗教社會學、社會史、佛教宗派史交叉融合視域下的「佛教整體」和「佛教中國化」研究。本文強調了中國佛教社會史研究應該重視「生活」、「主體」、「內在」三種轉向,確定以「僧眾」為「關係主體」、「實踐生活主體」、「方法主體」,以僧眾的「信仰」、「思想」、「制度」為思想內涵,以信仰生活、制度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物質生活、寺院經濟、寺院空間等為主要內容,建構以僧眾為中心的「長時段」、「結構性」、「整體性」中國佛教史研究,呈現出一幅「具體的」、「鮮活的」、「有血肉的」中國佛教僧眾的社會生活圖景。
試論「佛教共同體」的近代演變與當代發展——以近現代上海居士佛教為中心 的考察
佛教共同體的主體構成主要有三個方面:佛教僧團、佛教居士與普通佛教信眾,其中佛教居士處在連繫僧團與社會一般信眾的中間環境,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連接作用。本文在考察近代居士佛教的復興時,認為只有連繫到寺院佛教衰微的脈絡以及僧侶與居士地位此消彼長的微妙關聯,才能探尋其內在的邏輯。以上海居士組織為例,通過組織佛學研究會、居士林等社會組織的方式,居士佛教成為近代佛教復興運動的發起者與主力軍,發揮突出的作用;進而考察近代僧俗互動及居士佛教轉型的主要特點,並進一步思考新時代居士佛教在人間佛教發展中所要應對的新挑戰。
哲學詮釋學視域下現代人間佛教的 「傳統」智慧
現代人間佛教,我們在此是指中國二十世紀以來的人間佛教思想及運動,也就是指從太虛大師作為首倡者,一直持續影響當今海峽兩岸的佛教文化,以佛教人本化、人生化、社會化作為理論標誌的佛教思潮及其存在。現代人間佛教從一開始就有改革傳統佛教積弊、適應現代社會文化需要的價值追求,也正是因此,在佛教界很多人一直視人間佛教為佛教的「新派」,與比較持有傳統立場的「舊派」對立。現代人間佛教誕生、發展的時代,也正是近現代中國社會進入急劇社會轉型、文化轉型的階段,現代人間佛教作為近現代中國文化大轉型這一整體背景下佛教思想信仰的一個代表,其自身推動轉型的特質,也易被人們更多地從與傳統對立的角度加以透視,甚至加以無端的放大。這也是為什麼許多關於現代人間佛教的研究著作,要不約而同地沿用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的宗教社會學及其比較宗教理論的理由。
「宗教遊移」視角下的人間佛教思想及其實踐
「宗教遊移視角」是從宗教文化實踐的現象出發,關注宗教文化傳播發展中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宗教文化的神聖性和社會性本質是「宗教遊移現象」發生發展的基礎。「人間佛教」話語及其實踐即是圍繞佛教的神聖性與社會性,從不同面向和層面展開的「宗教遊移」現象。
「人間佛教」視域下的寺院空間研究—以南京市寺院為考察中心
人間佛教作為佛法的現代闡釋,是當下中國佛教發展的主流。寺院作為佛教文化的現實依託,呈現著佛教的空間觀念。結合空間理論,以「人間佛教」為背景,針對南京市的寺院空間進行考察,有助於理解空間理論,還能夠為「人間佛教」在現代的發展提供補充和說明。從空間理論轉向下「人間佛教」、現代社會中的寺院空間形態和「人間佛教」理論的空間視覺化案例等 3 個方面進行分析,探索佛教宇宙觀與空間觀的關係、展現出物理、抽象和社會 3 個維度的寺院空間。採用地理資訊技術系統將南京市寺院的現實情況視覺化,分析出南京市寺院分佈的特點及聖俗之間的界限等。最後總結出「人間佛教」下寺院的現實意義,並提出未來展望。
人間佛教之跨學科研究暨應世之論述
德國宗教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rx Weber)曾經批判包括佛教在內的東方宗教缺乏入世的政治智慧與經濟倫理,實際上也有很多學者反駁了韋伯的看法。有不少研究表明,佛教,甚至是印度佛教的發展中都表現出大量有關政治的論述,蘊含了豐富的政治智慧與倫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