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的「菩薩道」修持進階及其社會融入探析——以太虛、法舫、星雲三位大師為中心的考察
太虛大師宣導的人間佛教秉承了大乘佛教的菩薩道精神,立足於「菩薩道」之四攝、六度、四無量心的慈悲利他社會服務精神,彰顯出大乘佛教的人間性品格與現實主義品格,以及佛教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慈悲、戒行與般若智慧。太虛提出人間佛教的菩薩道修持,應以修持「人菩薩」為基礎,「人菩薩」思想為人間佛教的修學奠定了基礎的指導思想與方法,同時「人菩薩」與「菩薩學處」也是太虛構建起整個人間佛教與社會關係框架的重要基礎。太虛的弟子法舫曾在「三自皈依」、「五戒行為規範」的基礎上提出了建立人間佛教的「七個程序」,作為引導在家居士與出家眾的人間佛教修持與社會行為規範。佛光山星雲大師為適應當代人的心智,因時因地提出了人間佛教的「戒定慧」三學,用簡潔的語言來開示人間佛教菩薩道的社會服務精神—即「三好」、「四給」、「五和」。其中,「三好」 高度概括了「身、口、意」的佛教修持總則,引導信眾從日常行為與社會規範入手,「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讓真善美在現實社會裡生根。「四給」則是充分把握了「六度」之「布施」與「慈悲喜捨」的奉獻精神,「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將菩薩道精神切實地實踐於日常生活之中。而「三好」、「四給」的實踐理想,就是要實現「自心和悅、家庭和順、人我和敬、社會和諧、世界和平」的「五和」之人間淨土。
論佛教民主自由平等的真義——詮釋三皈、五戒及生權的內容
一、皈依三寶是民主的精神。 二、受持五戒是自由的意義。 三、眾生生權是平等的主張。 現代是一個倡導民主、自由、平等的時代。實在說,佛教的皈依三寶,就是皈依人人和佛陀共有的佛性,這就是民主的精神;受持五戒,就是對人尊重,不任意侵犯,這就是自由 的意義;眾生生權的提倡,是因為諸佛與眾生一如,一切眾生都能成佛,這就是平等的主張。
三皈五戒的人間意義
人生最大的利益,一般人都是追求功名富貴,金銀財寶;但是真正說來,世間所有的利益總加起來,都遠不及皈依三寶和受持五戒的價值。 皈依三寶是學佛的入門。佛、法、僧三寶是佛教徒信仰的中心,也是超越世間的聖財。佛如光,能圓熟眾生,是為世間的教主;法如水,能滋潤眾生,是為人生的真理;僧如田,能生長信者的功德法財,是住持佛法的善知識。三寶的重要,就好比陽光、雨水、大地,缺一不可。唯有皈敬三寶,才得以長養法身慧命,昇華心靈世界,跨越人生的藩籬。
論佛教民主自由平等的真義──詮釋三皈、五戒及生權的內容
現代是一個倡導民主、自由、平等的時代。實在說,佛教的皈依三寶,就是皈依人人和佛陀共有的佛性,這就是民主的精神;受持五戒,就是對人尊重,不任意侵犯,這就是自由的意義;眾生生權的提倡,是因為諸佛與眾生一如,一切眾生都能成佛,這就是平等的主張。
朱鏡宙居士與中國近現代佛教
星雲大師《百年佛緣》第50、51 節曾專門介紹近現代浙江籍的著名佛教居士朱鏡宙。在星雲大師看來,朱鏡宙的思想和立場屬於傳統派佛教,「雖然思想不同、看法不一,但為了佛法,我們還是殊途同歸啊!」朱鏡宙居士在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有著極為廣泛的交遊,他不僅皈依虛雲老和尚,同時還與包括太虛大師、法舫法師等著名的近現代佛教改革家以及星雲大師等都有過密切往來。朱鏡宙在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的貢獻,正如星雲大師所說的,主要表現為「印經廣傳佛教」、「認真弘傳佛法」。本文簡單考察了朱鏡宙學佛及弘法經歷,分析了其佛學思想及其對中國現代佛教的貢獻。透過朱鏡宙中年以後的佛教人生,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中國近現代佛教思潮發展演變的軌跡和脈絡,同時對於當代人間佛教的發展也不無啟示或借鑑意義。
改宗與皈依歷程——以後解嚴佛教團體之信徒為例
當代臺灣地區的佛教信仰非常普遍,在臺灣解嚴前後期間,不同的佛教信仰型態,在這塊土地得到發展的契機。解嚴後的宗教熱潮更引起社會學者的關注,社會學者指出宗教的變遷主要匯歸於「佛教」;所以,研究動機就立基於此現象而探究佛教徒改宗與皈依歷程的情形,亦即以後解嚴佛教團體的信徒為研究對象,換言之,研究對象是從三大佛教團體裡依據取樣標準找出,最後得出三十位佛教徒作為深度訪談對象。研究目的在於探討哪些原因造成改宗(religious change)?改宗之後,是否得到依歸或再次的尋覓?是對佛法的改宗,或是對團體與領導人的信心改宗?改宗之後,是否進入皈依(conversion)歷程?進入皈依歷程後,在身心行為的轉變與轉化如何?以及如何再交付(sustaining surrender)於佛教與道場或團體裡;最後,依受訪者對「皈依」的詮釋而探佛教的皈依本質。
從行門看人間佛教
台灣的高等教育過去追隨西方科學理性的腳步,宗教被視為非理性,不能進入校園。民國80年左右才開始有宗教學系的設立,至今全台宗教系所不出10個;再者,我是個皈依三寶30幾年的資深佛教徒,進佛光大學任教之前卻恥於承認自己佛教徒的身份,這是何故?因為舊社會的佛教思想給人無知、落後、迷信、神格化遙不可及的印象;加上我是高校學者,必須以理性、前瞻、實證、學術權威為表徵,那些會關涉到無意識領域、非理性世界的東西,自然被壓抑了。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回歸佛陀本懷》的解讀
堅持佛陀是人不是神,才能開啟心智,明白「皈依」是鼓勵眾生找回自己的真如本性;堅持佛陀是人不是神,才能尊重眾生,樹立「佛性平等」的思想,擯棄內心的傲慢與偏見;堅持佛陀是人不是神,才知曉以神異功能來宣揚佛陀,不一定能增加佛陀的神聖與偉大,這也並非佛陀創教的本意;堅持佛陀是人不是神,才會讓佛陀的威德加持,成為自己為信仰奉獻、服務、供養的精神動力;堅持佛陀是人不是神,才能弘揚人間正道,堅定人間佛教才是佛教未來發展之路。
佛教的前途在哪裡
佛教講究行解並重、福慧雙修、動靜一如、悲智雙運的融和德行。但因在弘傳時有地域、風俗、民情、時間等的不同,還有個人修持的法門不一,致有所謂南傳北傳、顯教密教、禪宗淨土等宗派之別,但大家所信奉的佛陀卻只是一個。所以我們千萬不要將信仰自我設限,而使佛教的僧團分裂。 說到融和尊重,中國佛教不愧為大乘教區,在許多方面可以看到。如:南傳的比丘到大乘的國度來,大乘的佛教界對他們都非常禮遇。反之,大乘佛教的比丘到南傳的國度,所受的待遇卻如一般信徒。以聖印法師為例,他在中國佛教界是相當受尊敬的大德,最近在泰國受小乘比丘之法,大乘的中國佛教界並不介意,反而是南傳比丘來受中國大乘教法,他們不僅不肯認定,而且必定會非常計較。再論密教的活佛、仁波切對顯教的態度也是一樣,他們認為顯教僧信受密教的灌頂為理所當然,但密教的喇嘛皈依顯教則不應該。佛教發展至今,成為世界性的宗教,已不容許各宗各派自高自大,應該融和尊重,才能更成其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