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The Value of the Buddhism Practiced by Fo Guang Shan
Buddhism has a long history with a vast body of texts and many schools of thought. Throughout its history, Buddhism has blended with cultures and ethnic groups of different regions, creating a Buddhist landscape where different schools of thought have blossomed. Especially in a modern society, there is a mixture of good and bad in this process. The ascetic style of Da Bei Monastery in Haicheng, the noisy style of Shaolin Monastery on Mount Song, the majestic style of Lingshan Temple in Wuxi, and of course Taiwan’s Chung Tai Temple style and Tzu Chi style are just a few of the many “blooms” that are accumulating in the “social image” and “social perception” of Buddhism.
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之戒律思想
星雲大師繼承法統,立足當代,建立了適應當今社會的人間佛教戒律。人間佛教戒律思想的背景淵源有三點:第一,對佛陀制律本懷的繼承;第二,對舊有佛教戒律的革新;第三,對大乘戒律精神的發揚。人間佛教戒律思想的具體內容包括:第一,立正確規範的佛教信仰;第二,確立與時俱進的佛教制度;第三,完成符合時代的戒律關釋。人間佛教戒律思想的目標指向有兩點:一是完滿人生,解脫成佛;二是完善社會,建設淨土。人間佛教戒律思想的推普及方法有:是勵信眾持戒受戒;二是結合世俗律法美德。總體說來,人間佛教戒律是符合當代價值觀,對社會治理有益,且利於佛教傳播的新時代戒律思想。
佛光山佛教實踐的當代價值
佛教歷史悠久,典籍浩繁,派別眾多,歷史上也曾不斷地與不同地區的文化、不同民族的信仰交融融和,形成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佛教大觀園。於是,應機設教就成了佛教重要的具有圓融性質的方便法門。在這個過程中,特別是在現代社會中,自然也存在著魚龍混雜的現象。苦修的海城大悲寺模式、喧囂的嵩山少林寺模式、盛大的無錫 山寺模式,當然還有台灣的中台寺模式、慈濟模式等等,太多的佛教盛況,正不斷地累積著佛教的社會形象與社會觀感。彷佛資訊時代海量資訊的碎片化處理一樣,資訊的接受者往往難以做出準確的判斷。幸運的是,星雲大師以及他所親手創辦的佛光山,數十年如一日,秉承人間佛教的理念,契理契機地開展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佛教實踐活動。可以說,佛光山的佛教實踐,無論是文化教育事業的廣泛開展,還是管理模式與海外拓展的創新,就像是一座燈塔,詮釋著佛教的信仰屬性、文化屬性和生活屬性,為人們理解當代佛教、甚至宗教的本質,提供了一個鮮活的範例。
溯源與流變:佛光山系統十八羅漢的歷史意義與當代價值
十八羅漢是佛教中國化的重要產物,是中國羅漢信仰的重要形式,自唐代產生後迅速發展,影響遠超過「正統」的十六羅漢。歷史上關於十八羅漢多出來的兩位究竟是誰,一直沒有定論,由此出現不同的系統。佛光山系統的十八羅漢是中國羅漢信仰的最新發展與重大變革,尤其是將具名的女性羅漢吸納進來,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與時代價值,彰顯了星雲大師回歸佛陀本懷的弘法宗旨。
論星雲大師的佛教改革精神
星雲大師在創立「人間佛教」理論體系並實踐「人間佛教」的偉大事業中,形成偉大的佛教改革精神。這一佛教改革精神,又反過來指導其「人間佛教」理論與實踐。在對星雲大師的佛教改革精神進行學術回顧的基礎上,本文提煉星雲大師改革精神的豐厚內涵:一是「隨緣不變」的精神,包括創新精神和堅守精神,二是「以人為本」的精神,包括人文精神和奉獻精神,回答星雲大師的佛教改革精神「是什麼」的問題;梳理星雲大師佛教改革精神的歷史淵源和形成基礎,回答這一改革精神「為什麼」亦即「如何形成」的問題;指出星雲大師佛教改革精神的當代價值,其中包括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和多元並存的融和精神,回答其改革精神「怎麼辦」亦即「價值」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