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法藏大師及其華嚴教學之成立
本文為作者《華嚴思想史》一書的第十五章. 篇首概要性地陳述法藏大師的出身背景,譯經,講法的經過,門下弟子的情形,考證法藏與智儼,玄奘的關係,並對法藏著作的內容與年代作一討論。 其次,作者討論法藏的教學,認為法藏乃融合杜順大師的「法界觀門」,「五教止觀」; 智儼大師的「海印三昧」,《搜玄記》,並依《起信論》,《華嚴經》的體系,集大成了華嚴的觀法與教理組織. 文中作者逐品討論《華嚴經》各品中構成法藏思想基礎的教說,認為法藏不同於智儼以《攝論》的始終二教成立心識說,而是依《起信論》綜合阿賴耶識緣起與如來藏緣起,使之共為「法界緣起」的體系。 接下來作者以緣起論與成佛論來探討法藏的教判理論,尤著重在「五教」,「十宗」,「會融圓攝」等觀念,認為法藏的教說樹立了圓教法界緣起的基礎理論,統一大乘教學的空有系統,最終以「如來藏緣起說」為主體論的特色。 最後作者說明法藏華嚴教學的四個根本部分:「三性」,「因緣」,「十玄」,「六相」,並特別提出華嚴教學中「實踐門」的觀法,如何由「理事無礙」乃趨入「事事無礙」的實踐過程,及五教組織,如何顯示圓教體系乃成就「妄盡還源觀」。
論華嚴法界圓融無礙的理論根據
在華嚴教法中,法界圓融的理論由「同時具足相應門」所展開,為佛陀在海印三昧中的證因. 緣起為諸法實相,就同時相應來說,便成一大緣起法界,而三世諸法相即相入,彼此依存,同時具足. 故此門具足十義,而任舉一門亦均具足其餘九門,因此事事念劫亦相互融攝,重重無盡。 華嚴三祖法藏大師在 <華嚴經三寶章> 中,進一步以「緣起相由」,「法性融通」,「緣性雙顯」,「理事無分」四門來說明法界圓融的理論. 並在《華嚴經探玄記》中以「緣起相由門」為基礎,推廣為十門,以解說華嚴無量義門中的大法界緣起法海。 之后的四祖澄觀大師,更根據「法性融通門」來彰顯圓融要旨. 澄觀大師認為,真如既然具足恆沙功德,則由其所起之事相亦應具足無盡性德,而由真如法性來融通諸種事相,當然亦顯無礙,進而可以彰顯十玄門的理論根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