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生活、主體、內在——中國佛教社會史研究的三個轉向
近幾十年國際學界有關佛教社會史研究現狀,呈現出宗教社會學、社會史、佛教宗派史交叉融合視域下的「佛教整體」和「佛教中國化」研究。本文強調了中國佛教社會史研究應該重視「生活」、「主體」、「內在」三種轉向,確定以「僧眾」為「關係主體」、「實踐生活主體」、「方法主體」,以僧眾的「信仰」、「思想」、「制度」為思想內涵,以信仰生活、制度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物質生活、寺院經濟、寺院空間等為主要內容,建構以僧眾為中心的「長時段」、「結構性」、「整體性」中國佛教史研究,呈現出一幅「具體的」、「鮮活的」、「有血肉的」中國佛教僧眾的社會生活圖景。
「人間佛教」視域下的寺院空間研究—以南京市寺院為考察中心
人間佛教作為佛法的現代闡釋,是當下中國佛教發展的主流。寺院作為佛教文化的現實依託,呈現著佛教的空間觀念。結合空間理論,以「人間佛教」為背景,針對南京市的寺院空間進行考察,有助於理解空間理論,還能夠為「人間佛教」在現代的發展提供補充和說明。從空間理論轉向下「人間佛教」、現代社會中的寺院空間形態和「人間佛教」理論的空間視覺化案例等 3 個方面進行分析,探索佛教宇宙觀與空間觀的關係、展現出物理、抽象和社會 3 個維度的寺院空間。採用地理資訊技術系統將南京市寺院的現實情況視覺化,分析出南京市寺院分佈的特點及聖俗之間的界限等。最後總結出「人間佛教」下寺院的現實意義,並提出未來展望。
人間佛教理念下的寺院空間演變研究 ─以江蘇宜興大覺寺為例
「人間佛教」理念下的寺院空間不僅是僧眾修行的道場,更是面向大眾開放的公共場域,其既符合宗教神聖性的要求,又貼近民眾生活化的日常,從中體現出「人間佛教」理念與寺院空間形態的完美結合。其空間形態適應社會,融合現代理念,形成獨具特色的現代寺院空間景觀,在道路規劃、建築布局風格、藝術裝飾方面都有突出表現。總體來看,江蘇宜興大覺寺呈現出從建築形式單一、神明信仰空間、封閉威嚴的宗教場所走向空間設計多元、文化交流場域、開放共用的生活場域演變的特徵。同時,其具有傳播佛教文化、傳承中華文明、提供社會服務等重要功能;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而日益深化佛教中國化、佛教現代化的思想;在演變過程中蘊含著佛教弘法模式的不斷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