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第一章 導論—宗教實踐與星雲大師的早期文學創作
從「回歸佛陀本懷」看 《佛典漢譯、理解與詮釋研究— 以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為中心》
中國佛教從中古至今一直存在重般若輕方便的傾向,導致在佛學研究和宗教實踐兩方面出現一系列問題。當代中國佛教仍在轉型途中,以人間佛教為代表的漢傳佛教發展如火如荼,「回歸佛陀本懷」成為時代命題。《佛典漢譯、理解與詮釋研究—以善巧方便一系概念思想為中心》從理論層面對這一問題作出回應,該書梳理佛教思想發展史,立足於經文全面考察「善巧方便」思想及中國人的詮釋,提出初期大乘經典實際建構了般若與方便「不即不離、不一不二、平衡開發、辯證彰顯」的菩薩智慧學系統,指出善巧方便思想在大乘理論體系中的連貫性和重要性。回歸佛陀的本懷首先是明確佛陀的教化理念,該書為中國佛教的發展提供一個建設性的方向。
一個生命史的探索—星雲大師的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
生態文明視域下人間佛教宗教實踐意義探析
星雲大師「文字般若」的哲理性與文學性——以《往事百語》為中心
「人間性」是現代人間佛教的一個基本特徵,而以文字般若弘揚人間佛教是星雲大師「以文弘法」理念與實踐的一個重要方面,其創作的大量文學作品因而在字裡行透露出大師的宗教人格與人間佛教的宗教性格。其中,將大師一生事蹟以一句話引出的《往事百語》,作為人間性的文字般若,全書濃縮了大師的人生智慧和人間佛教思想,作品在邏輯性、生活化與超越性的敘中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在文字表達、書寫策略和情感表現等方面表現突出,文筆優美,感情真摯,具有較高的文學性。本文以此為切入點,從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的角度,運用文學理論、文學術語和文學研究方法來把握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特色,希望能對大師以弘法理念作出全面、貼切、深刻的解讀,力求了解大師的佛法理路、弘傳實踐與宗教情懷,並為自己的人生提供借鑑。
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的闡釋研究 —以《星雲大師演講集》為中心
星雲大師的經典疏釋為人間佛教的弘揚提供經典依據,奠定理論基礎。其現身說法,演講匯集是大師弘法的具體展現。《星雲大師演講集》大師弘法的歴程,更是對人間佛教理念闡釋的鲜明見證。本研究立足於大師在演講中體現出對人間佛教理念的闡釋向度、闡釋思惟、闡釋特點,探析大師的宗教實踐智慧。筆者認為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的闡釋具有三個向度,大師的闡釋理順了佛性與人性、佛法與辦法、佛道與人道的關係;在闡釋過程中,大師呈現出積極正向的闡釋品格、敘事說理的闡釋手法和平易通俗的闡釋語言,讓人感受到大師深入淺出、娓娓道來的演講與行文風格其學貫中西、旁徵博引的學者風範。大師運用佛教義理闡釋智慧,連接起佛教與社會、個體與他者關係,實現佛教信仰與社會信仰的相互整合與相互建構。大師回歸佛陀本懷,溯源正本,順應時代發展,開啟了人間佛教的新扉頁。
人間佛教與中國佛教的發展――以星雲大師為例
人間佛教是佛教在現代的表現形式,是與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佛教和密教同等層次的佛教發展階段。近代以來,中國社會開始轉型進入現代社會,佛教作為中國文化內容的一部分,也必須從傳統走向現代,人間佛教就是其具體的表現形式。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宗教實踐,是傑出的代表,對於未來中國佛教的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啟迪意義。
第二屆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暨《中國宗教文學史》編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第二屆宗教實踐與文學創作暨《中國宗教文學史》編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蒲松齡宗教實踐尋跡—以《蒲松齡文集》為中心
馬丹陽的宗教實踐及其文學創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