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生死學視域下的人間佛教
西方的死亡學研究側重於生理學、醫學和心理學,實踐方面側重於對病人的臨終關懷,傅偉勳將之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心性之學,特別是佛教哲學,加上存在主義心理治療,整合形成東方色彩的生死學。人間佛教為當代佛教的發展特色,從生死學視域出發、以佛光山為個案,對人間佛教進行研究,可以發現:人間佛教的代表人物星雲大師,對生死問題有全面的開示和指導,展示出人間佛教有機地結合當代社會的生死觀和解脫觀體系,對安樂死、自殺、墮胎和器官捐贈等生死學的重要議題都有深入闡發;人間佛教生死學理論體系,既彰顯佛教本具的智慧與慈悲,也顯示出巨大的開放性。在生死學的實踐領域,佛光山積極參與臨終關懷、喪葬服務、災難救助、生死教育的研究和推廣工作,突破了佛教的傳統形式,體現出佛法的實用性和現代性。特別是台灣南華大學和慧開法師,二者在佛教生死學領域的開拓和推廣成果斐然,令世人矚目。
從人間佛教的「生命不死」信念論「安樂死」的迷思與解套之方
「安樂死」一詞其實是個錯誤的翻譯,是由日本人翻譯英文“euthanasia”一字而來,而後為國人所沿用,但是卻嚴重地誤導社會大眾。 就實而論,「安樂死」非但不是理想的死法,而且從想法到做法都是錯誤的,因為「安樂死」只是局限於思考如何讓絕症末期病患及早結束「生命難忍的痛苦」與「痛苦難忍的生命」,而完全沒有認知及考慮到「如何開展未來續起的生命」。 其實,佛法當中有遠比「安樂死」高明許多的解套法門,透過人間佛教的「生命不死」與「生命永續」信念,以及「往生助念」法門,一者,可以旁助末期病患克服身心上的痛苦;二者,可以引導末期病患發願往生佛國淨土、上生天界或乘願再來;三者,可以協助末期病患(甚至於植物人)安詳地捨報,以圓滿其死亡的尊嚴與品質。
從人間佛教生死達觀析論「安樂死」之不當
現代人在面對自己的親人走向生命末期時,幾乎都不自覺地選擇以現代醫療的方式來對抗「死亡」,一味地施以不斷的救治,導致理想的「善終」有其現實上的困難。本文的主旨在於,從人間佛教生死達觀的立場與視野,析論「安樂死」之不當。首先引述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理念中有關「生命不死」的解讀與詮釋,接著說明死亡的自然機制,然後從觀念與實務兩方面,剖析「安樂死」之不當。
佛教與現代倫理——不殺生戒及少欲知足
我這次提出的研究發表要旨當中,列舉出現代人類正面臨的倫理問題如:核子武器及發電場所形成的原子力的危險性,世界許多地區的戰爭、飢餓、貧困,種族或宗教的差異性,先進國家過度的欲望和消費,環境的破壞和污染,自然資源的枯竭,二氧化碳造的地球溫暖化,二氯二氟代甲烷(一種無色氣體冷凍劑)致使臭氧層遭受破壞,遺傳因子的遺傳形式,更有圍繞在體外受精、腦死、器官移植、安樂死、墮胎等的醫學問題。
佛教對安樂死的看法—星雲大師新加坡醫學座談會紀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