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在人間自在修行—八識講話》的人間佛教修行觀之探究
攝論「界頌」之研究
牟宗三先生在其書《佛性與般若》中,批評真諦對界頌所作的「界」五義及其所引經證為自己所增加,非《攝論》正義; 而其以阿賴耶識說界字,阿賴耶是「以解為性」,乃是不知賴耶緣起與如來藏緣起之分別,故對《攝論》之詮釋有許多剌謬處. 作者針對牟先生此批評加以辯駁. 作者認為真諦本已有第八識阿黎耶識具真,妄二義的主張,其以五義解釋「界」乃理所當然,非譯者所增. 至於解性黎耶乃新譯家 (一乘家) 所無之思想,「界」之以解為性乃陳譯釋論所詮之義. 不知為何牟先生把「界」當法相宗之阿賴耶或阿陀那來解釋. 且《攝論》雖以阿黎耶為中心,不談如來藏思想,但在世親之釋論中,不管誰所譯皆有「如來藏」義. 作者比較各經各派的相關理論,肯定真諦對界頌之解釋極為正確合理。
佛教哲學規模及其發展
本文分十八講,乃作者於文化大學哲研所之教授資料,故其順序深淺,亦因是設施,只講其規模,觀其大者,講其發展,遂緣此而名之曰:佛教哲學規模及其發展. 茲列其全文大綱如下,而本文大意亦可據此以見其梗概矣. 1. 佛教哲學--宗教智慧. 2. 苦集滅道--慈悲喜捨. 3. 緣起性空--圓融無礙. 4. 我執法執--空的智慧. 5. 大乘小乘--心的開合. 6. 色法心法--體用與相. 7. 因果業力--關係哲學. 8. 有為無為--機忘見歇. 9. 實有假有--一朝風月.10.非心非色--所過之化.11.有漏無漏--有關完成.12.般若中道--真空妙有. 13. 名與絕名--有言無言. 14. 佛性佛心--惟留真實. 15. 性具性起--一念三千. 16. 即心無心--是佛是道. 17. 八識四智--皓月當空. 18. 圓教聖教--其道光明。
從「唯識」觀照迷惘的心
佛教是個講「心法」的宗教,其中又以「唯識學」對心的分析最為縝密透澈。「唯識」的主張與實際生活多所相應,完全掌握了人類的心理狀態,可謂「佛教的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