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關鍵字元代,共6筆結果:
On Sha-luo-pa (1259-1314)—the Buddhist Translator of the Yuan Dynasty
/publications/journals/item_123456789_3447/
藏傳佛教在元代政治中的作用和影響
/publications/journals/item_123456789_3356/
為了千年的傳承—佛光山千手觀音造像與粉本源流
佛光山千手觀音的粉本是敦煌莫高窟元代第 3 窟的千手觀音壁畫,是千手觀音的最精美的壁畫和古代傳統線描的集大成之作,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佛光山千手觀音造像的藝術品位和境界,基於作者對於原作技法內涵的理解及自身情感的注入,與人間佛教慈悲精神交相輝映。讓這千年傳承的千手觀音造像留在人間,同時加以現代創新,也體現了佛光山人間佛教的本懷和「以文化弘法」的理念。
/publications/fee05bcc-f3e9-11ee-96ea-c9de5a43d6bf/
元代內地畏兀兒僧徒佛事活動輯考
/publications/journals/item_123456789_3627/
元代佛經譯僧沙囉巴
/publications/journals/item_123456789_3445/
元代禪僧與西藏喇嘛辯論考
十三世紀末期,在元世祖忽必烈的召集下,曾有漢地禪僧與帝師八思巴就禪宗教義,歷史,言詮,公案等問題作出討論,作者指出,這場漢,藏佛教高僧的對話是自八世紀拉薩的吐蕃僧諍以來一場重要的辯論,但當今學者卻甚少對之有所著墨,實則這場辯論對八世紀的僧諍適可作一輔助性的理解。 第一部分,作者自時人鄧文原,賈汝舟,和《元史》的記載中,嘗試勾勒出當時辯論的經過和主題,證明對話的內容為禪僧引用宗密的著作說明禪的定義,修證和層次,最後並獲得八思巴給以「甚深般若」的讚賞,顯現十三世紀禪宗的頓漸理論已漸得成熟的發展,而其理論中的「自心」,「真性」與薩迦派的「唯識」理論相當接近。 第二部分,作者上溯八世紀的吐蕃僧諍,回應某些美日學者自敦煌史料對此場僧諍是否存在的質疑,認為以八思巴對西藏古代史事的熟稔,為何在與漢僧的對話中絲毫未提及八世紀禪宗僧侶摩訶衍在西藏挫敗的往事,反而對禪宗表現極大的讚賞? 作者故推論,八世紀在西藏的僧諍,當是在八思巴後,西藏的史家所杜撰出來的,杜撰的因素,也與八思巴在元廷的成就帶給藏人的自信有關。
/publications/journals/item_123456789_31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