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On Modernity and Tradition in Humanistic Buddhism: From Master Taixu to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Humanistic Buddhism was initially proposed by Master Taixu in early modern times, then refined in theory and verified in practice by a number of eminent monks. It now is a major ideological trend and practical model for Chinese Buddhism in Mainland China, Taiwan, Hong Kong, and Macao. Fo Guang Shan in Taiwan,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 has brought the model of Humanistic Buddhism development worldwide. Thi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channel for Chinese culture to the world. How is it that Humanistic Buddhism has become a major Buddhist ideological trend on the Chinese mainland? How has it become the way for Buddhism to modernize and to survive? Humanistic Buddhism not only responds to the practical needs of this era, but it is rooted in long-standing Buddhist spiritual traditions and the Buddha’s original intents.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Humanistic and Traditional Buddhism and its Issues
As is widely known, Humanistic Buddhism is a new movement of teaching,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ing modern Han Chinese Buddhism. It has developed rapidly and gained broad support i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It has been very successful in Taiwan and has far-reaching influence wherever Han Chinese Buddhism spread. This is especially true of Venerable Master Hsing Yun’s philosophy and practice of it. Such achievements have reinvigorated Buddhism and signal the arrival of a new era in the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傳統中醫VS.人間佛教
「人間佛教」為生活在人間的我們,規劃了一個非常完整的藍圖,只要將它真正落實在人間,實現在人間,即可提昇人的素養,提高生活品質,共創人間淨土。 星雲大師曾說:「人類的身體,不是用來綑縛心靈的;人類的身體,是用來幫助心靈,圓滿生命智慧的,是用來修行結善緣的。不幸的是:由於我們智慧不足,悲心不夠、不能認識自己。因此大部份人類的身體,反而變成了心靈的障礙,甚至奴役心靈,綑住心靈而不自知,則身苦心也苦。」 我們可以從傳統中醫和佛陀教化兩大學識的融和當中,透視身體與「心、神(靈)、氣」的互動關係,進而融和「身、心、神(靈)、氣」的合作,以提昇生命的境界。一個有慈悲心、有智慧、懂得對內修身養性、對外待人處世的人間菩薩,可以救自己、救社會、國家、世界。如果每一個人都樂意以慈悲、智慧對己待人,並開發「如來真我空性」,那麼當下就是極樂淨土。有病亦不為病所苦,即使身苦心也不苦。
代序:道安大師與星雲大師— 一個比較研究的視角
道安大師是東晉時期中國佛教的一位著名領袖,是佛教中國化理論、實踐的一位重要奠基人。本文根據梁武帝蕭衍對道安大師的有關評論,指出道安大師是深具善巧方便智的一位佛教導師。不僅根據道安所遺留三篇般若類經典的詮釋文獻,對這一觀點予以了充分的證成,還通過對道安弟子僧叡、慧遠相關思想的觀察,發掘出道安系統的《般若經》理解重視般若、方便辯證關係的重要義理詮釋傳統。
人間性與現代性――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模式之現代性的證成(一)
考察韋伯的宗教社會學、比較宗教學的理論,我們認為選擇親和性觀念是其整個理論的基石,它把入世的禁欲主義倫理與天職觀,以及作為社會擔綱者的中產階級連結起來,完整解釋了新教倫理、資本主義精神、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之間的關係。借用這一概念,我們認為,人間性、方便之道以及居士群體之間的選擇親和性關係可能可以闡釋並證成人間佛教具有現代性。 這篇論文是系列論文的第一篇,先論述人間佛教的人間性。人間佛教主張回歸佛陀本懷,並因此發生了很大的變革。與傳統佛教相比,在理念方面,最大的改變,莫過於從朝向未來改變為朝向現世,從輕視、貶低、否定人間到人間度眾成為菩薩道首要且唯一的急務,人間性雖然具有豐富的傳統資源,但是其在現代的豐富開顯無疑是深具現代性的。
一種個性化的書寫方式與解釋模式――讀程恭讓教授新著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
作為歷時四年之久的嘔心瀝血之作,程恭讓教授的《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研究》(2015,台灣佛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一書終於呈現在讀者的面前。這部多達50 萬字之巨的浩浩鴻文雖然我還未來得及細細品讀,但在案頭翻閱之間就已感受到作者的精心架構與深思獨創之處――無論從謀篇布局還是從把握問題的視角來看,作者都不滿足於一般傳統的書寫方式與解讀模式。換句話說,在這本著作中,作者不僅意在客觀呈現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而更是著意通過自身的佛學理論視野與獨到觀察視角,對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進行一次全新的個性化解讀。因此,這是一本當代佛教思想者關於當代佛教大師的思想評傳與深入研究,其中所涉及的問題與思考可能遠遠超出了思想評傳的本身,而具有佛教學術史視野下的理論價值以及有助推動人間佛教實踐深入展開的參考價值。
主題演說之一:重新估定佛學的價值
我今年八十七歲,七十五年前在南京棲霞山出家做和尚,六十四年前來到台灣,四十六年前開始建設佛光山。對於傳統的佛教,我常有一些不一樣的想法。比方說,佛法講「四姓出家,同為釋氏」,過去印度的佛教倡導「四姓平等」,這是佛陀的思想,但是後來在各地傳播的佛教,卻全都違反了佛陀平等的胸懷,其中最嚴重的就是男女不平等;到現在,中國大陸的比丘尼、優婆夷在佛門裡仍幾乎沒有什麼地位。不過在我看來,在所有出錢做功德,把寺廟建設起來的人當中,以優婆夷最發心,尤其很多優秀的比丘尼更是為佛門做出種種貢獻。而這許多人事在佛教史上卻很少記載。如今,這一種不平等的觀念還在繼續,仍有人極力以佛教的「八敬法」來維護佛教比丘、男眾的權力與地位。
中國佛教現代化的嘗試與挫折(西元一九一二-一九四九年)
就佛教而言,「昔日文化之為友為敵,唯儒與道;今則文化之新友新敵,將加入西方之宗教、哲學、科學。處非常之變,而晚唐來之傳統佛教者,一仍舊貫,無動於心,真難乎為繼矣!」雖然有晚清思想家如康有為、譚嗣同、章太炎等,熱切地攝受佛學,並且在他們的政治社會改革理想上有所融會發揮,造成所謂「近代佛學復興運動的萌芽」,不過由於晚清知識份子對於如何把佛學應用於政治領域的共識迄未完成,而佛學對那些中國知識份子而言,只不過是達到(救國建國)目的的工具,所以這一次復興運動的萌芽只是一個「浪漫的插曲」罷了。必須等到太虛大師(一八八九─一九四七年),高唱「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產革命」以整僧,「今菩薩行」已入世,才為新時代的佛教改革運動樹立方針、奠定規模。如果要探究民國時代的佛教現代化歷程,恐怕也只能繞著太虛大師的志業來談。
一部新時代的佛教類書——讀星雲大師《佛法真義》
佛教經藏可謂「文積巨萬,簡累大千」,佛教的教義與相關的生活內容也是條流深廣,卒難詳覽,於是中國佛教的書寫傳統中,就有了一類可以稱作「類書」的佛教典籍,即把佛教的歷史、法義、修行儀軌及日常生活制度等事項,以類編排,並簡明扼要、辭略意曉地對所擇選的條目內涵進行釋義。從形式上看,這類佛教圖書是作為一般信眾初入門的指導書籍;實際上,一部有特色的佛教類書是集佛教的歷史與義理知識、修行與生活軌範等諸多方面為一體的綜合性佛教百科全書。
印度一元論與中觀哲學之比較研究
印度吠檀多學派與佛教中觀學派同屬印度哲學與傳統思想之產物. 此二者對形上世界,現象世界之形容相同,且皆出自《奧義書》. 但中觀倡「中道」,立「空」觀,而吠檀多則以「梵」為唯一真實. 吠檀多學派之思想是印度傳統思想之回歸,而中觀思想則欲重返元始教義,回復佛陀立教之本來面目; 二者雖有不同教義與目的,但對後世均有極大影響. 作者於本文中,就吠檀多派的商卡拉與中觀派之龍樹菩薩思想為主,介紹二人時代背景,思想淵源,主思想及對後世的影響,然後加以綜合分析,說明兩者的異同,以對吠檀多之一元論與中觀思想做一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