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在在中國大陸的發展芻議
過去三十年,經濟方面的台灣經驗已經深刻的影響中國大陸,接下來三十年,文化教育方面的台灣經驗如何影響中國大陸,將是兩岸關係的重點。北京的光中文教館、上海的星雲文教館,均將在今年完成投入使用,建議可以開展人間佛教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的三十年計畫。
人間佛教之平面弘法傳播 ──《人間福報》弘法服務為例
人間福報創辦之初,正逢台灣經濟景氣走下滑,政黨意識形態鬥爭加遽,財團併購媒體的轉折期。星雲大師力挽狂瀾,除了以文載道,倡議人間佛教理念精神;並將三好、四 給、五和之理論與實踐推廣到社會各界;同時推動媒體環保日,設立真善美新聞傳播獎鼓勵優秀媒體從業人員。人間福報創社十五周年,與時俱進,將重要政策、經濟、民生等時事新聞置於頭版,以焦點取代創刊以來的﹁奇人妙事﹂。讀者在悲喜交摻的人間新聞中,讀做一個人,讀明一點理,讀悟一些緣,讀懂一顆心。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說:看人間福報,如同閱讀一部現代大藏經。本文以人間福報創辦、發展及其影響為例,進一步闡揚人間佛教在當今社會多元的媒體弘法面貌與趨勢。
「互聯網+」的網路弘法思惟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相關技術的快速發展,線上教育呈現出多型態的創新,不再局限於依賴線下學修的一個資源分享平台,因而改變著傳統佛教以法師開示為核心的固定模式,進入了由使用者自主學習、問答與互動、虛擬實境等新的模式,而產生了網路弘法的思惟。佛教洞悉緣起法,其因果脈絡如網際網路,可豎窮三際,橫遍十方,而今「互聯網+」於二○一五年三月正式成為中國國家戰略,因此筆者試以「互聯網+」與人間佛教發展,從學佛生活化、網路弘法新常態「普門大開」、人的價值,探討網路弘法的可能思路。
從《人間福報》「讀報教育」探討佛教的社會教化功能
傳統佛教是以杜絕外緣為修持,以世法為障礙。但以菩薩道為核心的人間佛教卻全然以不同甚至相反的思惟,以世人眼中的障道因緣為弘法利器與助緣,帶給世人另類的思考與震撼的翻轉教育。尤其更要用這種直接面對現實生活,解決現實人生問題的方法,來完成「人」的淨化與世界的改變。這正是人間佛教的最大特性――人間性的關懷與一切有情的解脫。由於這種積極入世的修證法與求證解脫的傳統修證模式大相逕庭,故早在二十世紀初期的中國佛教便已掀開革命的序幕,至今歷經一個世紀的爭辯與審視,可以在台灣的佛光山看到成果與印證。本文就是針對佛光山教團的菩薩道事業《人間福報》作一「功能性」探討與田調,特就目前在台灣唯一由佛教團體創辦的日報,進行弘法功能的分析調查;並以《人間福報》的校園閱讀策略人間佛教「讀報教育」為研究主題,透過《人間福報》「讀報教育」在校園的深耕執行,做成果與弘法關係之探究。從中透析出入世弘法事業,是利樂有情進趣菩薩道之善巧方變與可行方法。
從《人間福報》「讀報教育」探討佛教的 社會教化功能
《普門學報》發行緣起與展望
四十三年前,也就是一九五七年的時候,張若虛先生創辦《覺世旬刊》,由星雲大師擔任總編輯。初時是以四開的報紙型問世,一共發行了七一五期,因為單張的不易收存,於是應讀者要求,改為雜誌型發行。十天一次,曾發行到每期四十萬份,寄發耗費人工太大,不得已便改為十六開的雜誌,每月出刊一次。從一三五一期開始,四十多年來,共發行了一四○六期,現在把任務交給「人間福報」,改為「覺世副刊」以延續此一文化香火。但是在一九七七年,因為《覺世》從單一報紙轉型的時候,希望把佛教更文藝化、生活化、知識化,所以又同時發展出《普門雜誌》。
星雲大師心識觀研究
星雲大師在《人間福報》對於「阿賴耶識」的專題談論中,做了「阿賴耶識是『我』,是吾人的真心本性」、「阿賴耶識永恆不會消滅」這樣的談論,這一談論曾引起網路上的一些爭論。本文擬就星雲大師在其他的著作裡關於談論「心識」的資料來做出爬梳,希望能對整體的心識觀有一了解,再來對星雲大師這樣的解釋作一理解。而在這些關於心識的談論資料中,我們看到星雲大師有著唯識學的立場,不過更多的是真常唯心如來藏的立場來談論心識,「阿賴耶識是『我』,吾人的真心本性」可以從真常唯心如來藏的立場這一場得到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