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成人與成佛——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為中心
人間佛教已經成為佛教現代乃至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式,重視人間,以人為本,從人天乘而發展至佛乘,由人生的增進圓滿而進化至佛乘,人乘乃佛乘的初階,這些思想從太虛大師開始即成為海峽兩岸人間佛教的重要觀念。星雲大師在這一基礎上,面對現代社會人生的新發展,進一步推進了人間佛教思想中關於成人與成佛關係的理論。
中國文化與五乘共法
中國自唐宋以降,開始有了「書院」的設置,不僅成為孕育中國人文與學術思想的搖籃,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象徵之一。以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的嶽麓書院為例,早在唐末五代(約九五八年)時,智睿法師等二位僧人在此建屋聚眾,召集士子讀書求學;之後,潭州(長沙)太守朱洞先生於北宋開寶九年(九七六)承此基礎而創立。後來經過儒家的興革,尤其南宋時,著名理學大師朱熹先生(一一三○~一二○○)曾兩次到這裡來講學,當時學生曾多達千人以上,可以說盛極一時。 書院不但是孕育中國人文與學術思想的搖籃,也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象徵之一。本文即以「中國文化與五乘佛法」為題,分別從「中國文化的內涵」、「佛儒之間的交融」、「五乘佛法的思想」、「人間佛教的未來」等四個方向,約略探討佛教與中國文化的關係。
總序: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
對於人間佛教,從發展到現在,我們先說一些對人間佛教不了解的人,他們對人間佛教提出的一些疑議,試列舉如下: 1.人間佛教是庸俗的、世俗的,是人乘的,沒有到達最高成佛的境界。 2.人間佛教都是重視世俗的活動,而這許多活動與學佛沒有什麼關係。 3.人間佛教沒有修行,頂多是個人的做人處世,這與學佛的超越、增上、成佛作祖等可能扯不上關係。 4.人間佛教是在家的,對於出家眾的叢林生活、對於苦修悟道,沒有神聖性。 5.人問佛教傳承内容是什麼呢?沒有感到哪個人修行上有就。由於大家不知道,所以不容易推動。 6.人間佛教的宣傳不夠,還沒有人整理出它的層次,都只是喊口號,只有片段的、片面的,沒有組織,不能讓人全然了解。 7.人間佛教沒有普遍化,沒有進入到佛教正統的核心,沒有眾攀易舉,如果只講哪一家說法、哪一家倡導,不容易為大眾所接受。 8.人間佛教沒有解脫道,沒有證悟的境界,傳統的佛教不容易接受。 以上是關於人間佛教的問題,另外還包傳統與現代、在家與出家、山林與社會、原始與近代、修持與行事等這許多問題,也沒有普遍讓人了解,因此,對人間佛教的普及就需要再加強。
星雲大師的佛教現代化及人間佛教思想
星雲大師繼承了太虛大師的人生佛教思想。他立足於現代人生,結合現代人的根機,將佛教的思想和精神以現代人熟悉和樂於接受的方式表達出來,因而他極力宣導和實踐具有人間進取性、積極樂觀性、喜樂性、利他性、普濟性、生活化、大眾化、事業化、國際化等特徵的現代人間佛教。與印順法師偏重於理論論證和辨析性的人間佛教風格不同,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更為傾向於綜合、圓融與實踐。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是以人乘佛教為基礎,以大乘般若空觀中道思想為眼目,以大乘佛教法界圓覺學尤其是禪淨二宗為歸趣,以建立人間淨土為目標。星雲大師是以人間佛教融貫五乘佛教,並且試圖將人間佛教的精神落實到現代社會普通一般人的生活之中。
總序: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
對於人間佛教,從發展到現在,我們先說一些對人間佛教不了解的人,他們對人間佛教提出的一些疑議,試列舉如下: 1.人間佛教是庸俗的、世俗的,是人乘的,沒有到達最高成佛的境界。 2.人間佛教都是重視世俗的活動,而這許多活動與學佛沒有什麼關係。 3.人間佛教沒有修行,頂多是個人的做人處世,這與學佛的超越、增上、成佛作祖等可能扯不上關係。 4.人間佛教是在家的,對於出家眾的叢林生活、對於苦修悟道,沒有神聖性。 5.人問佛教傳承内容是什麼呢?沒有感到哪個人修行上有就。由於大家不知道,所以不容易推動。 6.人間佛教的宣傳不夠,還沒有人整理出它的層次,都只是喊口號,只有片段的、片面的,沒有組織,不能讓人全然了解。 7.人間佛教沒有普遍化,沒有進入到佛教正統的核心,沒有眾攀易舉,如果只講哪一家說法、哪一家倡導,不容易為大眾所接受。 8.人間佛教沒有解脫道,沒有證悟的境界,傳統的佛教不容易接受。 以上是關於人間佛教的問題,另外還包傳統與現代、在家與出家、山林與社會、原始與近代、修持與行事等這許多問題,也沒有普遍讓人了解,因此,對人間佛教的普及就需要再加強。
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
對於人間佛教,從發展到現在,我們先說一些對人間佛教不了解的人,他們對人間佛教提出的一些疑議,試列舉如下: 1、人間佛教是庸俗的、世俗的,是人乘的,沒有到達最高成佛的境界。 2、人間佛教都是重視世俗的活動,而這許多活動與學佛沒有什麼關係。 3、人間佛教沒有修行,頂多是個人的做人處世,這與學佛的超越、增上、成佛作祖等可能扯不上關係。 4、人間佛教是在家的,對於出家眾的叢林生活、對於苦修悟道,沒有神聖性。 5、人間佛教傳承內容是什麼呢?沒有感到哪個人修行上有成就。由於大家不知道,所以不容易推動。
關注信眾對法義的認知
佛法不共一般神教的特性,應為佛教徒所把握,「人間佛教」或「人乘佛教」的弘揚,不能僅以辦活動為目的,而須教導信眾在辦理活動之際,如何攝心,應用佛法要義來面對一切境緣。否則,信眾不知活動是作為接引人信佛,或是作為修持佛法之助緣,而只是為辦活動而辦活動,不僅使各種活動成為庸俗化,而忽略了以「佛法」為解脫道之第一要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