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之研究
「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是星雲大師晚年對人間佛教的定義,程恭讓教授稱之為星雲大師的「四句教」。從星雲大師對「四句教」的使用,弟子對「四句教」的賡續,學者對「四句教」的重視,均可見「四句教」在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中的重要性。然而,此「四句教」為星雲大師何時所提出的?「四句教」之確切含義如何?以「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定義人間佛教,是否存在過於重視人間佛教的世俗性,而缺乏神聖性呢?本文試圖通過爬梳相關材料,以文獻學和歷史分析的方法,對「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之提出歷史進行具體而詳細的考察;以思想分析的方法,對其內涵進行深入的探究。本文得到以下幾個結論:「四句教」作為大師詮釋佛教的原則與方向;大師對「四句教」有明確的使用特色;大師在「四句教」中也回應了對於人間佛教世俗化的質疑,以及說明如何建構人間佛教的神聖性。
人間佛教的現代社會想像
現代社會想像內所呈現的現代性和世俗性背景,並不僅僅包括現代社會個人主義生活方式以及工具理性,如果考慮到歐洲社會和歷史變遷的獨特性,我們可以看到西方社會關於人間福祉與超越性的理解,正反映了基督教變遷的獨特邏輯,而在泰勒所集中探討的這一邏輯的著述當中,我們可以看到佛教,尤其是人間佛教,可以為化解現代西方社會想像的不足,提供佛教方面的思想資源和實踐模式。在這方面,人間佛教既滿足了軸心時代以來宗教的一般性定義,又可以將現代社會想像納進來,以其超越自我和時代性的豐富教義完善現代社會的結構設置。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觀音信仰實踐研究
本文以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觀音信仰實踐為具體研究對象,探討觀音信仰先天具有的「人間性」特質,在星雲大師對觀音信仰的理論與實踐宣導下,使人間佛教觀音信仰實現了「超人間性與人間性」之圓融統一。依據人間佛教「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善美的」原則,闡釋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觀音信仰實踐在「超人間性與人間性」、「神聖性與世俗性」等方面形成平衡圓融的信仰形態,並積極踐行與現代理性觀念對接的改革進程,以此回應有關人間佛教的諸多爭議。
超凡入聖—「星雲模式人間佛教」的神聖性建構問題探析
宗教的本質和魅力在於其出離世間的神聖性,而人間佛教目前面臨神聖性缺失的質疑。本文以「星雲模式人間佛教」為中心,考察其對佛教「神聖性」的建構。神聖性概念借鑑自西學,無論西方學者如何爭論,對於神聖性來自於人為建構這一點,是認識一致的。星雲大師認為對神聖性的建構其實是靠信仰而體悟、依信仰而呈現神聖性,神聖力量在日常生活中的開顯是建立在堅定的信仰之上的。人間佛教認為神聖性與世俗性的關係是統一而非對立的,神聖性就體現在世俗生活之中。星雲模式人間佛教對神聖性的建構至少體現在5 個方面:以教義闡發論證義理的神聖性;以行佛修行體悟信仰的神聖性;以佛像建築彰顯空間的神聖性;以戒律制度維護秩序的神聖性;以社會參與建構終極追求的神聖性。其體現出的理論特徵,一是以理性建構內外結合的神聖性,二是以社會性建構不離世俗的神聖性。從神聖性建構這個維度來看,「星雲模式人間佛教」具有極強的生命力。
從彼岸到此岸 ―星雲大師對《阿彌陀經》的理解與運用
《阿彌陀經》作為中國佛教歷史上極其盛行的淨土信仰的主要經典,歷來不乏有高僧大德對其闡釋,弘揚人間佛教的星雲大師亦對此經有自己的理解與運用。通過分析,發現星雲大師對《阿彌陀經》的理解與運用在部分繼承傳統解經的同時,亦有較大的個人創新,呈現出不變與變、變重於不變的態勢,具有強烈的人間性、實用性、現代性、世俗性和圓融性的特性。這體現出鮮明的人間佛教思想特點,促進了人間佛教思想的弘揚,對佛教經典在新時代背景下的理解與運用有重要的現代變革意義,同時,也推動了佛教經典理解與運用的現代化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