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大陸佛教的歷史回顧及對未來發展的展望
自一九四九年以來,中國大陸佛教已經經過了四十餘年的發展歷程,回顧歷史,展望未來,尤其在今天,二十世紀即將過去,二十一世紀就要來臨的時候,我認為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半個世紀以來,大陸佛教既經歷了復興發展的喜悅,也經受了沉重劫難的痛苦。今天,劫難已經過去,光明降臨人間,大陸佛教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復興發展的好機會,未來的前途將是光明無限。
青年星雲對日本佛教的反思與借鑑
佛教在西元五世紀傳入日本,迅速為本地文化所接受;明治維新之後,日本佛教更是吸納歐洲學術方法,大興文教事業。歷史上,日本曾對台灣進行了長達50 年的殖民占領,其弊端深刻地影響著台灣佛教。本文通過對《星雲大師全集》的爬梳,試探初登台灣的青年星雲如何看待日本佛教,其思想對日本佛教進行了怎樣的反思與借鑑之問題。面對殖民占領導致的台灣佛教無戒化局面,青年星雲為恢復中國佛教傳統戒律而奔走鼓呼;另一方面,他對日本佛教的無戒化傾向的歷史淵源,展現出「了解之同情」。青年星雲為弘揚人間佛教思想,積極吸收日本佛教文教事業的優長,在短時間內撰寫出版《釋迦牟尼佛傳》一書,其寫作動機中不無回應日本佛教衝擊的心態;在大師的不懈努力下,《佛傳》通過更多樣的方式傳播開來,其影響力更是早已超越日本佛教中的同類著作。
基於文本分析的《佛光祈願文》多維性研究
《佛光祈願文》是佛光山星雲大師「人間佛教」思想的重要文本體現。為探究《佛光祈願文》的內涵和宗教實踐,本文結合定量和定性研究方法,借助量化文本分析,聚焦《佛光祈願文》語言特點和社會互動性質,提取關鍵詞並構建共現關係網絡。揭示了關鍵詞 「他們」、「偉大」、「佛陀」在祈願文中具有核心地位,代表了信仰對象、信仰目標以及信仰者與他者之間的關係。人間佛教祈願活動具有多維性,包括社會互動、情感表達、宗教領袖崇敬和個體內在修行。《佛光祈願文》不僅僅是一種宗教儀式,更是一份精神指南,能夠激發信眾的信仰熱情,有助於信眾在信仰實踐中不斷成長,並在共同體中建立連繫,傳承人間佛教思想。本研究為理解人間佛教信仰的核心價值觀和實踐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並為宗教身分認同的形成和社群建設提供了有益的觀察。
「佛光雲宇宙」的技術建構與情感認同研究
「佛光雲宇宙」以其虛擬實境交互方面的突出表現,打造了3D 虛擬佛光山道場,這是人間佛教在科技弘法策略下的創新突破,不僅在技術上有領先優勢,在未來亦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通過對「佛光雲宇宙」用戶的宗教情感體驗和接受程度的研究,並與傳統寺院進行比對,可以發現「佛光雲宇宙」在宗教情感體驗和接受程度兩方面均有較好的表現。但是「佛光雲宇宙」中仍存在人的異化和管理缺失的風險,故人間佛教需要在科技弘法的基礎上,堅守佛教的超人間性,加強對「佛光雲宇宙」的管控,推進「佛光雲宇宙」的未來發展。
佛光山養老服務模式及其現實意義
養老事業是佛光山「慈善事業」的組成部分,更是實現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重要舉措之一。隨著佛光山弘法事業的發展與社會養老需求的不斷變化,佛光山一系列機構、組織與團體所進行的敬老實踐,逐漸建構起其獨具特色的養老模式。本文通過系統爬梳佛光山養老模式的服務內容,回顧星雲大師與佛光山參與養老服務之因緣,後對佛光山養老模式的現實意義進行探索,以期為未來其他慈善組織與機構參與養老服務提供可行之參考模式。
淺談佛光山的管理與超越
二○一五年春節前,我有幸參加了程恭讓教授組織的企業人士參訪佛光山活動,這是我第一次到佛光山,也是第一次拜見星雲大師,滿懷著欣喜,更帶著許多的疑問。通過幾天的參觀交流和學習,特別是與大師的座談,不僅讓我的疑問一個一個解開,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佛光山人間佛教的生生不息:比如人間佛教在兒童和青少年教育中起到非常正向和積極的作用,佛光山的組織和管理如同一個現代化企業,管理有方、充滿智慧,令人驚歎。
星雲大師《佛法真義》詮釋的六個理念
在詮釋經典的方法上,佛教自初期聖典即教導「四依止」: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開啟了佛教經典在不同的人、事、時、地、物的條件因緣中,有了回應、調整與適應不同地區、對象、文化的詮釋空間,郭朝順教授指出:「佛教若要維持存在世間,必定在時間遷流與世事變化之間,時時保持對其所處時代之問題,具有隨緣回應與自我調整的能力,才能維持佛教之精神方向。」
讓善知識引導高科技—基於佛學「空」義的思考
星雲大師文學創作觀探析
星雲大師創作了大量文學作品,並對文學创作有不少論述。從中國傳統文論的基本範疇來看,情與志的關係上興星雲大師主張二者互相交融促進;言意關係上,認為語合的表莲能力有局限性:文質關係上,更強調質,但也重視文章的形式星大師的文學創作觀中充滿生命感,一方面,作者應該有家國之念,在文章中表現對國人的生命關懷:在宗教面上,文學創作也是一種修行,這種修行包含對自己的觀照和對天下一切眾生生命的關懷,將小我與大我融合星雲大師作為宗教改革的推行者,以文學創作作為弘法方式,力圖實現佛教文藝化,在這種情境下,文學創作需要做到通俗化、現代化,方能適應當下社會需求。文學是推動人間佛教發展的有效方式,而人間佛教包容的精神也為佛教文學的繁榮提供了良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