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關鍵字文化,共1306筆結果:
記人間行持
/publications/7709248f-ad54-11ee-9c6d-c9de5a43d6bf/
作為判教的人間佛教及其實踐途徑—《人間佛教佛陀本懷》讀後
/publications/d382c074-ad59-11ee-9c6d-c9de5a43d6bf/
淺談佛教的戒律與衣缽—《人間佛教佛陀本懷》讀後感隨筆
/publications/bbfa1518-ad58-11ee-9c6d-c9de5a43d6bf/
「人間佛陀」最佳代言人—讀《人間佛教佛陀本懷》有感
/publications/1ff13f80-ad5a-11ee-9c6d-c9de5a43d6bf/
談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思想
/publications/7e4e28b6-ad59-11ee-9c6d-c9de5a43d6bf/
人間佛教何以可能?
/publications/220cc1aa-ad59-11ee-9c6d-c9de5a43d6bf/
超凡入聖—「星雲模式人間佛教」的神聖性建構問題探析
宗教的本質和魅力在於其出離世間的神聖性,而人間佛教目前面臨神聖性缺失的質疑。本文以「星雲模式人間佛教」為中心,考察其對佛教「神聖性」的建構。神聖性概念借鑑自西學,無論西方學者如何爭論,對於神聖性來自於人為建構這一點,是認識一致的。星雲大師認為對神聖性的建構其實是靠信仰而體悟、依信仰而呈現神聖性,神聖力量在日常生活中的開顯是建立在堅定的信仰之上的。人間佛教認為神聖性與世俗性的關係是統一而非對立的,神聖性就體現在世俗生活之中。星雲模式人間佛教對神聖性的建構至少體現在5 個方面:以教義闡發論證義理的神聖性;以行佛修行體悟信仰的神聖性;以佛像建築彰顯空間的神聖性;以戒律制度維護秩序的神聖性;以社會參與建構終極追求的神聖性。其體現出的理論特徵,一是以理性建構內外結合的神聖性,二是以社會性建構不離世俗的神聖性。從神聖性建構這個維度來看,「星雲模式人間佛教」具有極強的生命力。
/publications/item_123456789_3286/
視野與方法—人間佛教學術前沿論壇
/publications/item_123456789_3284/
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
/publications/item_123456789_3283/
菩薩人格的內涵及其養成—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人格理念為例
星雲大師宣導回歸佛陀本懷的人間佛教,主張佛教要走入人間和社會,以解決人心問題和社會問題為目標。「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星雲大師在其人間佛教理念中將人格作為一個重要的命題來闡述,注重經由實踐佛法達到自我的提升和人格的昇華,逐漸從做人到成佛。人間佛教以其獨特的世界觀和自我觀,構建了一個人格理論系統,其中菩薩人格作為一種人格類型,最能體現出人間佛教的人間性和生活性。菩薩人格以慈悲為首要特質,以利他奉獻為核心價值取向,以本具的佛性和對佛教的信仰為主要發展動力,強調經由佛法指導,在行佛中的實踐養成。
/publications/item_123456789_33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