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星雲大師觀音管理法研究
星雲大師提出的觀音管理法既是對佛教的複興,又是在以西方理論為核心的管理學中發出東方的聲音,溝通佛教與社會,平衡傳統與現代,將精神因素和現實存在連接,實現從個人信仰到現代社會信仰的轉型。觀音管理法並非只是簡單的從觀音信仰中提煉出與現代管理相契合的部分,而是在恪守佛教傳統的基礎上歸納出一套包括理論、具體步驟、成功實踐案例的完整體系化的管理法,使觀音信仰在現代社會的實踐領域中發揮作用。星雲大師所提出的觀音管理法既能將傳統佛教介入現代社會又能保守佛教的本分,淨化社會、引領社會,化社會而又保持超人間性,不為社會所化。
星雲大師對《論語》的融會貫通
星雲大師認為人間佛教是以人為本的宗教,「人間」二字表明人間佛教的入世精神,主張以出世的精神,作入世的事業。弘揚人間佛教可以解決當下眾生遇到的各種現實問題,使眾生從無邊煩惱中解脫出來。《論語》是儒家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在道德修養、家庭倫理和社會倫理等方面與人間佛教具有內在的一致性,能夠為佛教所用。並且,《論語》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能夠為人間佛教深入現實、深入大眾提供幫助。星雲大師以佛學為體、儒學為用的原則,運用《論語》來引出佛法、解說佛法,將《論語》思想融會於佛法,在人間佛教思想中有明顯的佛、儒交融的特點。星雲大師深契佛陀本懷,以無限的包容心,容納各種思想,為佛法的弘傳和佛教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天臺知禮大師的思想
星雲大師布施觀研究
本研究的目的在於透過星雲大師對布施詮釋及實踐,讓世人了解布施真實意義 以及對當代的價值與貢獻。期望以星雲大師布施思想,歸納出契合當代人的一套布 施實踐方法,讓讀者可以從中自我解答人生問題。 在第二章主要從經典爬梳出佛教布施思想源流,可知大部份以慈善救濟為主, 範疇涵蓋著人民的食衣住行。而佛陀所說布施的定義為,以善念相應的身語行為; 布施的目的,藉由布施捨去自身的我執,教導眾生積極面對人生不圓滿。
星雲大師的感應觀
感應思想是中國傳統的思想,「感應」之義廣泛應用在人神關係中,尤其是天人感應的思想貫穿了整個中國古代社會。佛教傳入中國後,感應之義從強調人與神之關係,轉移到人與佛的關係中,發展出眾生之「感」與佛之「應」的中國佛教感應思想。星雲大師繼承發展傳統中國佛教的「因果感應」思想,形成了內涵更廣泛、重視個體內心修養、淡化神力崇拜、與科學理論接軌、遵行因果法則的感應觀。星雲大師以人間佛教的理念來解讀「感應」真義、闡釋感應遵循的因果法則、實現感應的因緣條件,揭示日常生活中處處有感應的現象。星雲大師的感應觀彰顯了人間佛教的人間性和生活性的特點,推動了佛教的現代化轉型,具有深遠的宗教意義和時代意義。
太虛大師女性觀研究
太虛大師認為在佛性、空性和因果性的層面上,男性和女性是絕對平等的。而在世間法中,太虛大師則堅持男尊女卑的論調,認為女性先天地「劣於」男性。在此觀點的基礎上,太虛大師一方面積極支持女性接受教育,爭取職業權利和政治權利,希望她們成為既能貢獻家庭,又能利益社會國家的新時代自強自立的「賢妻良母」,甚至鼓勵她們遠赴海外弘法利生。這表現出了其女性觀念的先進性。另一方面他又不贊同女性出家,強調「八敬法」對尼眾的壓制,視女性為「分利者」等。這表現出了其女性觀念的保守性和不徹底性。
星雲大師演講的表達藝術
演講是大師弘揚人間佛教的重要方式之一,演講的口頭性、即時性等特徵,使演講充滿了「語境」(context)化特點。大師以其博學多聞的知識水準、溝通古今中外的思惟能力、深入淺出的說理方式,極大程度地豐富了演講主題的內涵,提升了聽眾的理解力與接受度,從而實現了演講的極大成功。綜觀大師的演講,可以發現大師自如地使用恰當的修辭方式、演講具有針對性的內容、運用深入淺出的說法策略,使演講適應於不同場合與不同聽眾,這些特點皆可概括為大師演講的表達藝術。這些特點是大師在多年參禪悟道中自得的,同時也是可以惠澤後人的,通過這些分析,後人在演講、溝通時,定能有更深層的體會。
星雲大師護法思想研究
人間佛教作為佛教自我革新的產物,已經成為當代佛教發展的主流。在現代社會,部分信眾對護法產生了錯誤的認知,如帶有地域偏見和不懂與時俱進等。星雲大師為糾正此種錯誤,在吸收古代護法思想精華的基礎上,逐漸將護法與弘法從各有所司發展成不分你我,並將護法的重心放在弘法上,提出了引導僧信二眾護法的系列觀點。大師的護法思想體現了其注重僧信平等和與時俱進的特點,大師希望弟子將護法精神落實到人間,充分體現了其思想的人間性。大師的護法思想不僅豐富了已有的佛教護法理論,而且佛光山教團在其思想指導下進行的護法實踐也取得了良好效果,值得進一步挖掘與弘揚。
星雲大師的管理思想芻議
在當代佛教史上,星雲大師是一位於佛教有巨大貢獻者。他把一生獻給佛教,以台灣為基地,致力於弘揚「人間佛教」,開展了影響世界佛教發展的新佛教運動,推動海峽兩岸佛教聯誼,促進中國漢地佛教在世界傳播,「法水長流五大洲」。星雲大師願力宏偉,慈悲廣大,佛學深厚,解行相應,對佛教的貢獻涉及到佛教的方方面面,全方位地展現了他的睿智與學說。現在出版的365 冊《星雲大師全集》,忠實地記錄了大師為佛教所作出的全部努力,我們從這套皇皇巨著中了解到大師的心願和付諸的行動,不由得生起由衷的敬佩。多年來,對大師的研究與解讀已經由很多學者作過,筆者僅就星雲大師的管理思想作一粗淺研究。
編輯序
「要看一個國家的發展,首先要看他的青年。」今天的青年,明天的希望1949年,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帶領僧伽救護隊來台,在教學、撰稿、弘法之餘,大師對於青年的關注和接引始終戮力不懈;也由於重視、培養青年人才,讓人間佛教的發展得以充滿熱情與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