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的文學觀與天台思想
本文是作者另外一篇文字〈深情的大師─略論星雲大師的詩與人間佛教〉的姊妹篇。作者在本文中主要的重點是思考人間佛教文學觀何以可能的問題。文中把慈悲與一念心關聯起來,認為一念心這樣的意向性概念,給了慈悲一個可能的詮釋空間,那就是很可以把悲心的內涵賦予一念心,而成為一念心的基本內容,一念心既然是個陰識心,這陰識心就不必排斥像悲心這樣的情感性的概念,這樣我們也就可以解決悲心的義理難題,同時也可說佛菩薩都是不捨眾生的。如此一來,我們也就可以解決佛教文學觀的基本問題,同時為人間佛教的文學觀找到義理的支持點。
佛光山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精神
人間佛教是二十世紀漢傳佛教提出的佛教運動,在台灣與大陸開枝散葉,開花結果。幾位宗教師與僧團不約而同的以集體創作方式,為了淨化人心、淨化社會、提升人的精神品質,採取了此一溫和的宗教運動方式進入社會與民間,並以全球化的視野與願力,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影響力。在此之間,台灣佛光山星雲大師為其中一員,以佛光山僧團(出家僧團)與國際佛光會(在家教團)相輔相成,積極、不退轉的以推動人間佛教為職志。本文即以星雲大師所創辦佛光山為研究對象,探討其教團創辦至今以來對於人間佛教的推動,就此去掌握其「人間佛教」精神所在。 進而說明「人間佛教」一名,雖在現代佛教中屢屢被提出,然彼此之間同異皆有,或根本精神不同。佛光山也是提倡人間佛教的僧團之一,如何掌握佛光山人間佛教的根本精神,應由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提出的說明為準則。論文整理星雲大師著作中論及「人間佛教」的觀念與精神,藉以說明佛光山「人間佛教」現代精神的實踐義與文學傳教特色,並提出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法無定法,唯有精神耳,其大願即「建設人間淨土」。
以文藝弘揚人間佛教精神
星雲大師以版稅和一筆字所得成立了﹁公益信託星雲大師教育基金﹂,繼新聞傳播獎之後,創辦了文學獎和教育獎。如所周知,凡設獎皆旨在鼓勵,傳播、文學與教育三者都是人間偉業,大師特別看重它們對於人心人性的啟迪與提升作用,本於教育文化原就是佛光山開山弘宗的事業主軸,乃設獎以獎勵長期默默付出且表現卓著者;而由於面向社會,為取得公信,實際上則委由民間專業人士組成的評議委員會獨立運作,信託基金執行單位只作好一切行政工作,數屆以來,已取得豐碩成果,廣受關注。
從《話緣錄》看星雲大師小品文創作的「人間性」與「文學性」
以《話緣錄》為例,嘗試對星雲大師的小品文創作,進行全面、深入的研討,以期探究該類文體在大師筆下所蘊含的宗教意涵和文學韻味。小品文寫作,實質是大師踐行、弘傳人間佛教的一種方式,具備濃重的「人間性」;又因大師善用故事打動人心,辨理明晰且情感充沛,故其文本呈現出顯著的「文學性」。人間修心、人間修行、人間弘法,是大師小品文中體現「人間性」的三個維度;敘事、辨理、情感,則是其小品文中呈現「文學性」的三個層面。而「人間性」與「文學性」本質上有機統一於「以文弘法」。「以文弘法」不僅是大師最初對自己的人生規劃,亦是其極力推崇的傳教理念。以此為切入點進行研究,希冀對大師「以文弘法」的理念作出細緻、貼切的解讀,力求探研大師獨特的佛法理路、弘傳實踐與宗教情懷。
星雲大師《釋迦牟尼佛傳》的語言文學特徵—兼論文學與人間佛教的關係
星雲大師,台灣佛光山開山,一生致力於弘揚「人間佛教」。他一生作品輝煌,文學是他弘法的重要工具。 《釋迦牟尼佛傳》更是他頗有名氣的長篇著作。雖為傳記類作品,但是此書的語言和敘述頗有文學特徵。本論文就《釋迦牟尼佛傳》的文學特徵進行研究,探討星雲大師如何利用文學手法,拉近與讀者的距離,讓此書頗受讀者喜愛,以及探討如何利用文學來弘揚人間佛教。
禪意‧ 文學‧ 人間—《星雲禪話》研究
佛教童話的文化意蘊和人文關懷—星雲大師童話文學創作淺析
人間佛教與星雲大師的文學創作
從神仙到聖人—羅念菴的修持經驗、文學表達與身分認同
佛光山人間佛教在日本的弘法實踐研究 ─以「本土化」為核心
自兩漢之際佛教由中國經百濟進入日本,中日佛教便成為兩國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作為漢傳佛教的主流,佛光山與日本的淵源由來已久,早在1963 年星雲大師參加訪問團展開對日本、新加坡等國考察的旅行,就與日本佛教界結下了深刻法誼。1993 年,佛光山在日設立第一處道場東京別院,至此,佛光山人間佛教在日本的弘化之路已經走過30 年的沐風櫛雨,取得了斐然的弘法果實。 星雲大師提倡用「本土化」來弘揚人間佛教之精神,佛光山在日本的本土化弘法實踐便是「自覺行佛」的良好範例。本文從人間佛教與日本的前緣開始,對佛光山的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與日本佛教界的交流進行整理,從本土化的四個核心要點「語言本土化、風俗本土化、習慣本土化、教育本土化」出發,分方面探討佛光山人間佛教在日本的弘法實踐,研究其將人間佛教理念融入當地社會的多種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