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人間佛教何以可能?
超凡入聖—「星雲模式人間佛教」的神聖性建構問題探析
宗教的本質和魅力在於其出離世間的神聖性,而人間佛教目前面臨神聖性缺失的質疑。本文以「星雲模式人間佛教」為中心,考察其對佛教「神聖性」的建構。神聖性概念借鑑自西學,無論西方學者如何爭論,對於神聖性來自於人為建構這一點,是認識一致的。星雲大師認為對神聖性的建構其實是靠信仰而體悟、依信仰而呈現神聖性,神聖力量在日常生活中的開顯是建立在堅定的信仰之上的。人間佛教認為神聖性與世俗性的關係是統一而非對立的,神聖性就體現在世俗生活之中。星雲模式人間佛教對神聖性的建構至少體現在5 個方面:以教義闡發論證義理的神聖性;以行佛修行體悟信仰的神聖性;以佛像建築彰顯空間的神聖性;以戒律制度維護秩序的神聖性;以社會參與建構終極追求的神聖性。其體現出的理論特徵,一是以理性建構內外結合的神聖性,二是以社會性建構不離世俗的神聖性。從神聖性建構這個維度來看,「星雲模式人間佛教」具有極強的生命力。
視野與方法—人間佛教學術前沿論壇
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
菩薩人格的內涵及其養成—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的人格理念為例
星雲大師宣導回歸佛陀本懷的人間佛教,主張佛教要走入人間和社會,以解決人心問題和社會問題為目標。「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星雲大師在其人間佛教理念中將人格作為一個重要的命題來闡述,注重經由實踐佛法達到自我的提升和人格的昇華,逐漸從做人到成佛。人間佛教以其獨特的世界觀和自我觀,構建了一個人格理論系統,其中菩薩人格作為一種人格類型,最能體現出人間佛教的人間性和生活性。菩薩人格以慈悲為首要特質,以利他奉獻為核心價值取向,以本具的佛性和對佛教的信仰為主要發展動力,強調經由佛法指導,在行佛中的實踐養成。
論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生命倫理觀及其現實啟示
人間佛教是佛教現代化的重要標誌。而星雲大師的人間佛教生命倫理觀大致可從3 個維度展開。一是在生命觀上,其人間佛教在繼承傳統佛教的基礎上,以「緣起論」圓滿地回答了生命起源之謎;二是在生死觀上,其人間佛教並非厭惡生死,而是追求自我「涅槃」,教人解脫死生;三是在生活觀上,其人間佛教將傳統佛家「出家」遠離世俗、以隱居修行的生活觀念拉回現實的社會裡,強調「自利利他」、「普度眾生」的現實生活價值。深入討論其生命倫理觀能為處在社會主義轉型期的中國所遭遇的「道德滑坡」,中西價值融合背景下,多元價值難以抉擇,以及生命倫理中道德衝突與困境,帶來具有現實意義上的啟迪。
總序:我對人間佛教的體認
對於人間佛教,從發展到現在,我們先說一些對人間佛教不了解的人,他們對人間佛教提出的一些疑議,試列舉如下: 1.人間佛教是庸俗的、世俗的,是人乘的,沒有到達最高成佛的境界。 2.人間佛教都是重視世俗的活動,而這許多活動與學佛沒有什麼關係。 3.人間佛教沒有修行,頂多是個人的做人處世,這與學佛的超越、增上、成佛作祖等可能扯不上關係。 4.人間佛教是在家的,對於出家眾的叢林生活、對於苦修悟道,沒有神聖性。 5.人問佛教傳承内容是什麼呢?沒有感到哪個人修行上有就。由於大家不知道,所以不容易推動。 6.人間佛教的宣傳不夠,還沒有人整理出它的層次,都只是喊口號,只有片段的、片面的,沒有組織,不能讓人全然了解。 7.人間佛教沒有普遍化,沒有進入到佛教正統的核心,沒有眾攀易舉,如果只講哪一家說法、哪一家倡導,不容易為大眾所接受。 8.人間佛教沒有解脫道,沒有證悟的境界,傳統的佛教不容易接受。 以上是關於人間佛教的問題,另外還包傳統與現代、在家與出家、山林與社會、原始與近代、修持與行事等這許多問題,也沒有普遍讓人了解,因此,對人間佛教的普及就需要再加強。
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社會思想芻議
星雲大師是人間佛教的宣導者和實踐者。星雲大師在數十年的弘法利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了系統的佛教社會思想,內容涉及社會各個領域。本文選擇星雲大師的政治觀、家庭觀、教育觀進行初步分析,探討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社會思想的理論創新與實踐開展,彰顯人間佛教的現代性意義,從而促進佛教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
人間佛教的展望
本世紀二○年代後期,太虛大師(西元一八八九-一九四七)針對明清以來傳統佛教的積弊,提倡以重視人生和改善人生為基礎的人生佛教,為此而奮鬥了一生。此後,太虛大師的弟子和受到他影響的人們,又進而提出強調社會現實性的人間佛教的思想。進入八○年代,海峽兩岸的佛教界和其他華人居住的地區,都積極提倡並且實踐人間佛教的思想,同時有更多的學者對此展開進一步的研究。人問佛教的提出和付諸實踐,代表著中國佛教已進入新的重建過程,正在適應現代社會巨大的變革。展望未來,人間佛教將怎樣發展,呈現怎樣的面貌,對社會將產生什麼影響,是人們所關心的問題。本文僅據所掌握的部分情況,從史學角度作些預測,並以此向專家讀者請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