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檢索
敦煌本六祖壇經與心地法門
龍樹的共相論
西方的共相(The Universals)概念由蘇格拉底(Socra-tes)首先提出,作者認為龍樹所說的「如」即是此「共相」. 依《大智度論》與慧遠之注釋,龍樹所說之「如」有二種意義:一指各各相,二指實相; 亦即「分殊的共相」與「最高的共相」. 作者於本文只討論「分殊的共相」中所歸納出來的「基本共相」。所謂「基本共相」言一一法有九種,即說一切存在有九種通性,作者稱之為「九法」:一. 體; 二. 法; 三. 力; 四. 因; 五. 緣; 六. 果; 七. 性; 八. 限礙; 九. 開通方便 由於龍樹未曾對此九法詳細說明,因此作者於本文總說九法,略為去取台宗之說,兼與《法華經》方便品「如是說 」對解,會通,試圖說明此九法 (九大共相) 之意義。
我對星雲大師「共識與開放」的體認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今年在國際佛光會世界大會上給大家的大會主題「共識與開放」,星雲大師是以什麼樣的「共識」,領導全球三百多萬個佛教徒?「佛光山有一千兩百多位法師,我們來自二十六個國家,不僅彼此膚色不同,語言不同,就連文化、習慣、思惟,也有所不同,有趣的是,我們沒有薪水,沒有假期,沒有私人往來,每天工作至少十四個小時,說我們是因為共同的宗教信仰,嚴格說,應該是我們所信仰的宗教「內容」。」....「其次,我們來講「開放」,這兩個字,美國因為開放,吸收了全世界最頂尖的人才,擁有最好的科技,最靈活的企業….,可以說引領著世界的潮流。大陸因為鄧小平先生的改革開放,翻轉了整個大陸人民的生活,讓世界走向中國,也讓中國走向了世界。同樣的,我觀察星雲大師的一生,之所以能夠將佛教走向世界五大洲,也因為「開放」的胸襟。」
同體與共生
佛陀一生說法四十九年,講經三百餘會。每一次說法,從不以一地、一國、一時、一眾,為當機對象。說到地方,總是三千大千無量華藏世界;說到眾生,就是十方法界等恆河沙數無邊眾生;說到時間,則是三大阿僧祇劫。佛教講因緣,認為天下本是一家,所有眾生都是因緣和合、一體不二。虛空中的日月星辰,不分明暗,互相輝映;大地上的山嶽丘壑,不論高低,彼此連綿;宇宙間的奇珍異獸,不管異同,相輔相成。因此,這個宇宙本來就是「同體與共生」的圓滿世界! 「同體」,含有平等、包容的意思。譬如人身,雖有眼、耳、鼻、舌、手、足等諸根的差異,卻也同為身體的一部分;地球雖然有各種國家、民族、地域的不同,卻是共同仰賴地球而生存;眾生雖然有男女、老少、強弱、智愚等不同的分別,卻同為眾緣和合的生命體。世間相狀雖有千差萬別,但是清淨的佛性是平等一如的。
華嚴法界觀法的構造及其特質
本文針對華嚴祖師們,對觀行實踐法門的特質略加詮述. 首先提到華嚴法界觀法的分類與開展:日本凝然大師根據華嚴諸祖的立論,將華嚴觀法分為十類. 律藏大師將華嚴觀法分為三門,即約教淺深門,直顯奧旨門與寄顯染淨門. 杜順禪師的五教止觀,是以五教的深淺作為觀法的組織. 智儼對華嚴觀法的立論可分為兩大類,即為一般教義所產生的觀法,與僅限於華嚴別教的觀法. 法藏的「妄盡還原觀」總分為六門,法藏認為三界虛妄,唯一心作,並依據諸聖教開為十重來說明此心,即「十重唯識觀」. 澄觀的「華嚴心要觀」站在禪宗立場解說華嚴心要,「三聖圓融觀」是以文殊普賢之因分與如來之果分,如此因果不二而三聖圓融. 其次略述杜順法界觀門的結構:杜順的「法界觀門」為華嚴宗成立的磬石,在此對真空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三門分別加以敘述. 最後討論性起觀與緣起觀,性起與緣起乃一體之二義,故「法界緣起觀」可自「性起觀」來發揮其玄旨。
星雲大師敬畏觀的思想淵源及其社會實踐
「山河大地皆為佛體」、「蟲魚鳥獸皆有佛心」,1 星雲大師所宣揚的「人間佛教」思想立足於傳統的佛教思想並實現了一種社會性超越,其最大的特色在於其積極入世的情感認知、人格特質及對現實人心與社會的極大關懷。「不殺生」(對一切有情眾生的敬畏)、「眾生平等」(對眾生平等的敬畏)、「因果報應」(因果敬畏,對佛法的敬畏)是其敬畏觀的思想來源。星雲大師始終在回歸佛陀本懷中關注現實問題,並基於一種神聖敬畏之心去關懷大眾,對於現代化進程中的自我意義追尋、家庭關係和睦、道德良心之構建等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星雲大師敬畏觀的理論內涵及其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既是佛教現代性體現,亦是佛教在現代化變遷中不斷深入社會與人心,不斷與社會主義社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適應的積極體現。
在新的歷史高度再思考、再出發
人間佛教是佛教歷史與現實中的重要現象,也很有可能成為人類未來佛教的重要現象。人間佛教已經創造性地詮釋了深刻而新鮮的佛教的理念、思想、學術、文化,已經以無比震撼的力量讓古老的佛教精神復活,讓佛教在現代社會煥發出幾乎使人意想不到的嶄新的智慧光芒。
我對星雲大師書法藝術的再認識
我們都知道,文學藝術,尤其是詩歌、書法、繪畫、雕塑、戲曲等,對宗教的傳播,功莫大焉,他以大眾喜聞樂見、賞心悅目的形式美好的傳遞著宗教的精神和理念,又是那麼的可感可觸、富於表現力,佛教尤其重視並擅於運用文學藝術的形式來弘傳教理教義,也就是︽法華經︾中所說的方便善巧,從而也衍生了豐厚的佛教藝術遺存,蔚為大觀。在這一研究背景下,加之自身興趣的原因,我選擇了星雲大師的書法藝術,尤其是﹁一筆字﹂書法藝術進行了關注。自覺因緣殊勝,內心歡喜。
再忙都要讀書
魚雁交流是星雲大師與教內外往來互動、弘法度眾的重要方式之一,尤其是在早年電信交流不發達的年代。大師說他一生所寫的信件超過數萬封,有的已經遺失,保存下來此次收入《全集》的仍有三大冊,其中《星雲書信1》有一章專門收集了大師給傳燈學院徒眾的信。大師創辦「傳燈學院」是通過書信方式對弟子進行函授教育。因為佛光山在世界各地建有很多道場,加上大師本身繁忙,很難面對面對弟子言傳身教,只能靠寫信指導。
